《晨坐寓兴》

时间: 2025-01-01 18:06:05

清晨坐虚斋,群动寂未喧。

泊然一室内,因见万化源。

得丧心既齐,清净教益敦。

境来每自惬,理胜或不言。

亭柯见荣枯,止水知清浑。

悠悠世上人,此理法难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晨坐寓兴
权德舆 〔唐代〕

清晨坐虚斋,群动寂未喧。
泊然一室内,因见万化源。
得丧心既齐,清净教益敦。
境来每自惬,理胜或不言。
亭柯见荣枯,止水知清浑。
悠悠世上人,此理法难论。

白话文翻译:

清晨,我在空旷的书斋中静坐,周围的动静都还未喧嚣。
一室静谧,我在这里感受到万物变化的源泉。
心中对得失的看法已经平和,内心的清净使我受益良多。
境界的变化每次都让我感到满意,真理有时难以言表。
亭子的枝叶经历了荣枯的变化,静水也知道清浊之别。
在这个悠长的世间,人们对这道理的理解是多么困难啊!

注释:

  • 虚斋:空旷的书房,强调环境的清净和静谧。
  • 泊然:静谧的状态,没有动静。
  • 万化源:万物变化的根源,指自然界的变化。
  • 得丧心既齐:对得失的心态已经平衡,表示一种超然的心境。
  • 理胜或不言:真理有时无法用语言表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权德舆(公元708年-785年),字子直,号宗良,唐代诗人,官至给事中。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思想深邃,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晨坐寓兴》写于权德舆的静谧书斋,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感悟和内心的思考,表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唐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多在这时以诗言志,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晨坐寓兴》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作,诗中透出一种清静、淡泊的生活哲学。清晨,诗人独坐于书斋,感受着周围的宁静,内心的思绪在这份寂静中得以升华。诗的开头通过“群动寂未喧”展现了一个静谧的环境,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接下来的“因见万化源”则揭示了自然变化的深刻哲理,诗人似乎在这寂静中感受到了一种宇宙的力量,万物的变化其实是有其根源的。

“得丧心既齐”一句,表明诗人对得失的看法趋于平和,这是一种对人生无常的领悟,也是对内心的自我修炼。而“境来每自惬,理胜或不言”,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法则的存在与难以言表的深邃。这种思想在后面的“亭柯见荣枯,止水知清浑”中得到了具象的表现,诗人用自然的荣枯与水的清浑来比喻人世间的哲理。

最后一句“悠悠世上人,此理法难论”,则表达了对世人难以理解这些道理的感慨。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哲学思考,体现了唐代诗人追求清净、超然的精神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晨坐虚斋:描绘了清晨的宁静和书斋的空旷,设定了诗的基本情境。
  2. 群动寂未喧:强调了环境的静谧,与内心的和谐。
  3. 泊然一室内: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安详。
  4. 因见万化源:自然变化的启示,让诗人领悟到生命的哲理。
  5. 得丧心既齐:表明内心对得失的平和态度。
  6. 清净教益敦:内心的清净使人受益良多。
  7. 境来每自惬:环境的变化使诗人感到满足。
  8. 理胜或不言:真理往往难以用语言表达。
  9. 亭柯见荣枯:自然的变化是哲理的体现。
  10. 止水知清浑:静止的水面可以分辨清浊。
  11. 悠悠世上人,此理法难论:世人对这些道理的理解是困难的。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亭柯见荣枯”比喻人生的变化,形象生动。
  • 对仗:如“得丧心既齐,清净教益敦”,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自然景物象征人生哲理,寓意深刻。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晨坐为起点,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传达出一种超然淡泊的人生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晨:象征新的开始,寓意清新的心境。
  • 虚斋:代表内心的宁静与空灵。
  • 荣枯:象征生命的循环与无常。
  • 止水:代表内心的清澈与明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万化源”指的是什么? A. 自然变化的根源
    B. 人生哲理
    C. 内心感受

  2. “得丧心既齐”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态? A. 对人生的放弃
    B. 对得失的平和
    C. 对未来的迷茫

  3. 诗中“亭柯见荣枯”用来比喻什么? A. 大自然的美丽
    B. 人生的变化
    C. 生活的快乐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白《早发白帝城》
  2. 王维《鹿柴》
  3.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李白《早发白帝城》与《晨坐寓兴》都描绘了清晨的宁静和自然的美,但李白的诗更加强调旅途的急迫和对未来的向往,而权德舆则更注重内心的平和与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唐代诗人权德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