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正秋阴盛处》
时间: 2025-01-04 11:40: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正秋阴盛处,忽荡起一冰轮。
甚汉魏从前,才人胜士,断简残文。
都无一词赏玩,更拟将美色似非伦。
此意谁能领会,自夸光景长新。
得阴多处倍精神。俗眼转增明。
向大第高楼,痴儿呆女,脆竹繁裀。
此心到头未稳,莫古人真不及今人。
坐看两仪消长,静观千古浇淳。
白话文翻译:
在浓厚的秋阴之下,忽然荡起一轮明月。
想当年汉魏时期,那些才子胜过了武将,留下的只是残缺的文献。
如今没有一句话可以玩味,反倒想要把美色与古人相比。
这样的情意谁能领会,自己却夸耀光景依旧如新。
在阴影中能感受到倍增的精神,世俗的眼光愈发明亮。
在高楼大厦之上,那些痴傻的男女,竹子清脆,衣裳繁复。
我的内心依旧不安,难道古人真的不如今人?
静坐观两仪的消长,静观千古的浇淳。
注释:
- 盛处:指的是浓厚、繁盛的地方。
- 冰轮:月亮,形容月亮像冰一样明亮。
- 汉魏:指汉朝和魏朝,是中国历史上文人和士人的辉煌时期。
- 断简残文:指残缺不全的古文献。
- 美色似非伦:美色与古人相比显得似乎没有伦比。
- 两仪:指阴阳,象征宇宙的变化。
- 浇淳:指历史文化的深厚与纯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字元明,号白云,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擅长诗词、散文。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人情世态的洞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迁和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古今文学的对比,表达了对古代文人的怀念和对当代人文景观的感慨。
诗歌鉴赏:
《木兰花慢·正秋阴盛处》是魏了翁的一首抒情诗,整体上呈现出对古代文人气质的向往与对当代人文状况的反思。开篇的“正秋阴盛处,忽荡起一冰轮”,用秋天的萧瑟来衬托月亮的清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索。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回顾汉魏时期的才子佳人的风采,感叹如今的“断简残文”已无从玩味,显示出对古代文化的惋惜。
诗中提到“俗眼转增明”,表达了在当今社会中,世俗眼光的变化和对美的追求,使得人们的精神状态得以提升。诗人通过对“高楼大厦”的描绘,表现了现代社会的繁华与浮华,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内心的迷茫与不安。
最后,诗人思索古今之异,提出“莫古人真不及今人”的疑问,实际上是在自我反省与自我辩论,试图在古今文化的交融中找到一种平衡。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反映了诗人对历史、文化、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正秋阴盛处,忽荡起一冰轮: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与突然出现的明月。
- 甚汉魏从前,才人胜士,断简残文:回忆汉魏时期文人的辉煌,感叹现在只剩下残缺的文字。
- 都无一词赏玩,更拟将美色似非伦:表达对于古文的失望,反而想将美色与古人比较。
- 此意谁能领会,自夸光景长新:对自己情感的孤独感到无奈,同时也自信于当下的美好。
- 得阴多处倍精神:在阴影中获得了更多的精神寄托。
- 俗眼转增明:对于世俗的认知愈加明晰。
- 向大第高楼,痴儿呆女,脆竹繁裀:描绘当下社会中男女的浮华生活。
- 此心到头未稳,莫古人真不及今人:对古今人文的思考与自我反省。
- 坐看两仪消长,静观千古浇淳:安静地观察历史的变化与文化的沉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冰轮”,形象生动。
- 对仗:如“痴儿呆女,脆竹繁裀”,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激发思考,形成内心的辩论。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古代文人精神的怀念和对现代人文状况的反思。通过对比,诗人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与对当代浮华的批判,体现出一种“古为今用”的文化观念。
意象分析:
- 秋阴:象征着萧瑟与沉静,暗示内心的孤独。
- 冰轮:象征明亮与清澈,代表着理想与追求。
- 高楼大厦:象征现代社会的繁华与浮华。
- 两仪:象征宇宙的变化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冰轮”指的是什么?
- A. 太阳
- B. 月亮
- C. 星星
-
诗人对汉魏时期的文人有什么评价?
- A. 他们的作品无可玩味
- B. 他们的作品非常丰富
- C. 他们的作品不如今人
-
诗中的“俗眼转增明”意味着什么?
- A. 眼光变得更加狭隘
- B. 对世俗的理解更加深刻
- C. 对美的认知没有变化
答案:
- B. 月亮
- A. 他们的作品无可玩味
- B. 对世俗的理解更加深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by 杜甫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抒发对月亮的思考与对亲人的思念,体现出深厚的人情味。
- 李白的《静夜思》:以月亮引发的乡愁,和魏了翁的思考形成对比,前者更重情感,后者更重文化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解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