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
时间: 2024-09-19 22:07: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
孟浩然
石壁开金像,
香山倚铁围。
下生弥勒见,
回向一心归。
竹柏禅庭古,
楼台世界稀。
夕岚增气色,
馀照发光辉。
讲席邀谈柄,
泉堂施浴衣。
愿承功德水,
从此濯尘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剡县石城寺礼拜的情景。石壁上开凿出金色的佛像,香山被铁围墙环绕。此时,弥勒佛的显现让我心中向佛归依。寺院的竹林和柏树古朴而悠久,楼台在这个世界上显得稀少。傍晚的山岚增添了气色,余晖洒下光辉。讲席上邀请谈论佛法,泉堂里施舍浴衣。我希望能承接这功德之水,从此清洗我的尘世心机。
注释:
- 金像: 指佛像,金色象征尊贵与光辉。
- 香山: 可能指一座有名的山,常与佛教相关联。
- 弥勒: 指弥勒佛,佛教中的未来佛。
- 禅庭: 指寺庙的禅宗庭院。
- 夕岚: 傍晚的山雾,增添了景色的神秘感。
- 功德水: 指佛教中积累的善业与功德,象征洗净心灵的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唐代著名诗人,生于今湖北省。其诗风清新自然,常描写山水田园,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腊月,正值寒冬时节,诗人来到剡县的石城寺礼拜,表达了对佛教的虔诚与对生活的感悟。孟浩然在诗中通过描绘寺庙的景象,展现了他在宗教信仰中的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在寺庙中礼拜时的心境。诗的开头描绘了寺庙的宏伟与神圣,石壁上的金像象征着佛教的庄严,既是一种视觉上的震撼,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接着,诗人提到弥勒佛的显现,表达出一种强烈的信仰归属感,仿佛在此刻所有的烦恼与困扰都得到了释怀。
诗中“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一句,不仅描绘了寺庙环境的静谧与古朴,更传达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仿佛与世隔绝,心灵得以宁静。夕岚的描写则为整个景象增添了一层朦胧的美感,暗示着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与深情眷恋。
后半部分提到的“讲席邀谈柄,泉堂施浴衣”直接揭示了寺庙生活的日常,反映了诗人对佛法的尊重与学习的渴望。最后的愿望“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更是道出了诗人希望通过宗教洗净心灵、摆脱尘世烦恼的真挚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壁开金像: 描绘寺庙内部的佛像,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 香山倚铁围: 环绕在寺庙周围的自然环境,显示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下生弥勒见: 弥勒佛的显现,象征着信仰的力量。
- 回向一心归: 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归依和内心的平静。
- 竹柏禅庭古: 寺庙环境的描述,传递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 楼台世界稀: 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淡泊态度。
- 夕岚增气色: 描绘了傍晚的自然美景,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馀照发光辉: 余晖的光辉与内心的光明相互映照。
- 讲席邀谈柄: 表达对佛法学习的渴望。
- 泉堂施浴衣: 体现了寺庙的慈悲与包容。
- 愿承功德水: 希望通过宗教的洗礼来净化心灵。
- 从此濯尘机: 表达了对烦恼的释怀与追求内心平静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 石壁和香山的描写,传达出一种神圣感。
- 对仗: “竹柏禅庭古”与“楼台世界稀”形成对仗,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佛教的虔诚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优美的自然描写与对宗教生活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希望摆脱尘世烦恼、追求精神寄托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像: 佛教的庄严与神圣。
- 香山: 自然的美丽与神秘。
- 弥勒: 未来佛的希望与信仰。
- 竹柏: 寺庙的古朴与静谧。
- 夕岚: 自然的变化与情感的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佛像是什么颜色的?
A. 银色
B. 金色
C. 白色
D. 黑色 -
“夕岚增气色”中的“气色”指的是什么?
A. 天气
B. 心境
C. 颜色
D. 动物 -
诗人希望通过什么来“濯尘机”?
A. 水
B. 风
C. 火
D. 土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庐山谣》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比较孟浩然与王维的作品,二者都描绘自然与隐逸生活,但王维的作品更偏向于哲理性,而孟浩然则更多表现出对宗教的崇敬和内心的向往。
- 在孟浩然的《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中,信仰与自然交融,而王维的《鹿柴》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孟浩然诗文集》
- 《王维与孟浩然的诗歌艺术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