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何叔信别种蜡梅韵》

时间: 2025-01-04 10:36:50

不识梅当牖,唯知竹映墙。

脱成元似蜡,染就却殊黄。

自是风神秀,宁由肌骨香。

木犀虽琐碎,品色庶同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何叔信别种蜡梅韵 赵蕃 〔宋代〕

不识梅当牖,唯知竹映墙。 脱成元似蜡,染就却殊黄。 自是风神秀,宁由肌骨香。 木犀虽琐碎,品色庶同方。

白话文翻译:

我不知道梅花在窗边,只知道竹子映在墙上。 它脱去外衣像蜡一样,染色后却变成了特别的黄色。 自然是因为它的风姿神韵出众,而不是因为它的肌骨香气。 虽然木犀花琐碎,但它的品质和颜色大致相同。

注释:

  • 牖:窗户。
  • 映墙:映照在墙上。
  • 脱成:脱去外衣,指花瓣。
  • 元似蜡:原本像蜡一样。
  • 染就:染色后。
  • 殊黄:特别的黄色。
  • 风神秀:风姿神韵出众。
  • 肌骨香:肌骨的香气。
  • 木犀:木犀花,即桂花。
  • 琐碎:细小,不整齐。
  • 品色:品质和颜色。
  • 庶同方:大致相同。

诗词背景: 赵蕃是宋代诗人,其诗作多以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这首诗通过对蜡梅和木犀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细微之处的观察。诗中提到的蜡梅和木犀都是冬季和秋季的花卉,诗人通过对这两种花的比较,表达了对自然界中不同花卉的独特美感的认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蜡梅和木犀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诗中“不识梅当牖,唯知竹映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陌生和对竹子的熟悉,这种对比增强了诗的意境。“脱成元似蜡,染就却殊黄”则巧妙地描绘了蜡梅的形态和颜色,通过“蜡”和“黄”的比喻,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蜡梅的独特之美。最后两句“木犀虽琐碎,品色庶同方”则表达了诗人对木犀花的欣赏,尽管木犀花细小琐碎,但其品质和颜色与蜡梅大致相同,这种比较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中细微之美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 首句“不识梅当牖,唯知竹映墙”:诗人表达了对梅花的陌生和对竹子的熟悉,这种对比增强了诗的意境。
  • 第二句“脱成元似蜡,染就却殊黄”:通过“蜡”和“黄”的比喻,描绘了蜡梅的形态和颜色。
  • 第三句“自是风神秀,宁由肌骨香”:强调了蜡梅的风姿神韵,而非其香气。
  • 第四句“木犀虽琐碎,品色庶同方”:表达了诗人对木犀花的欣赏,尽管细小琐碎,但其品质和颜色与蜡梅大致相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脱成元似蜡”和“染就却殊黄”中的“蜡”和“黄”。
  • 对比:如“不识梅当牖,唯知竹映墙”中的梅花和竹子。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蜡梅和木犀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细微之处的观察,强调了自然界中不同花卉的独特美感。

意象分析:

  • 蜡梅:通过“蜡”和“黄”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蜡梅的形态和颜色。
  • 木犀:尽管细小琐碎,但其品质和颜色与蜡梅大致相同,体现了诗人对细微之美的欣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蜡梅的颜色是什么? A. 红色 B. 黄色 C. 白色 D. 绿色
  2. 诗人对木犀花的描述是怎样的? A. 风神秀 B. 肌骨香 C. 琐碎 D. 高大
  3. 诗中提到的“牖”是指什么? A. 门 B. 窗 C. 墙 D. 树

答案:

  1. B. 黄色
  2. C. 琐碎
  3. B. 窗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梅花》:通过对梅花的描写,展现了梅花的高洁和坚韧。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梅花》与赵蕃的《和何叔信别种蜡梅韵》:两者都以梅花为题材,但王安石的诗更注重梅花的品格,而赵蕃的诗则更注重梅花的形态和颜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宋代多位诗人的作品,包括赵蕃的诗作。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提供了对古典诗词的详细解析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