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竹业符》
时间: 2025-01-09 00:08:50意思解释
木兰花慢 竹业符
作者:屈大均 〔明代〕
原文展示:
向笼葱摘取,问虫篆是谁书。似蠹绣丹经,鱼餐绿子,巧出仙馀。麻姑。戏将凤爪,印龙纹一晕一河图。更缀阴阳小押,辟邪留在冲虚。研朱。箨陨亦沾濡。掩映雪消初。笑带鱼与露,腻香春粉,总赠芳姝。林于。洞庭万树,奈斑斑只有泪如珠。那得双钩片片,惊鸾迹遍萧疏。
白话文翻译:
在笼罩的葱郁中摘取,询问那虫子留下的篆书是谁所书写。就像蛀虫在绣着丹经,鱼吃掉了绿子的残余,巧妙地显露出仙界的余韵。麻姑戏弄凤爪,印上龙纹,一缕一河图的美丽。更是缀上阴阳的小押,辟邪符留在空灵之中。研磨朱砂,竹叶也沾湿了。掩映着雪刚消融的早春。含笑带着鱼与露水,腻香春粉,总是赠送给那美丽的女子。林中,洞庭湖万树成林,唯有斑斑泪珠,流淌不止。如何能得到双钩的片片,惊动了鹤的足迹,散落在萧条的景致中。
注释:
- 虫篆:指虫子留下的痕迹,象征着自然的书写。
- 丹经:古代经典,通常指道教的真经。
- 麻姑:传说中的女神,象征着长寿和美好。
- 凤爪:凤凰的爪子,象征着神圣与美丽。
- 河图:传说中的图案,象征着宇宙的秩序与变化。
- 辟邪:驱邪避害的符咒。
- 腻香春粉:指细腻的香气和春天的粉饰,象征着春天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屈大均(1560-1630),明代诗人、词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丰富的想象力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表现人情,具有浓厚的个人特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文化交融的时期,表现了诗人在自然与人文之间的感悟和情感。
诗歌鉴赏:
《木兰花慢 竹业符》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词作。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对生活的热爱。开头以“向笼葱摘取”引入,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接着通过“问虫篆是谁书”将自然与人文结合,表现出对生命痕迹的思考。在对麻姑的描写中,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凤爪与龙纹象征着神秘与美丽,体现了诗人对神话传说的融入。接下来的描写则转向春天的气息,通过“腻香春粉”与“笑带鱼与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从自然的细微之处入手,逐步展开对人生、情感的思考,最终在“奈斑斑只有泪如珠”的结尾,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似乎在感叹人生如梦,时光易逝。诗人在自然与人文之间游刃有余,展示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向笼葱摘取:描绘了一个人在葱郁的环境中采摘,展现了自然的美好。
- 问虫篆是谁书:引发对自然书写的思考,虫子的痕迹象征生机。
- 似蠹绣丹经:比喻虫子在自然中留下的印记,像是古代经典的绣品。
- 鱼餐绿子:鱼在水中吃掉绿子的场景,暗示自然界的生生不息。
- 巧出仙馀:表达出自然之美如仙境般巧妙。
- 麻姑:引入神话人物,增加神秘感。
- 戏将凤爪,印龙纹:以凤爪和龙纹象征美好与尊贵。
- 一晕一河图:展现出宇宙的秩序与变化。
- 更缀阴阳小押:阐述阴阳的哲学思想。
- 辟邪留在冲虚:表达对邪气的驱散与保护。
- 研朱:展现对艺术的追求。
- 箨陨亦沾濡:竹叶掉落,暗示自然的细腻变化。
- 掩映雪消初:春天的气息,雪融化的景象。
- 笑带鱼与露:生动地表现出春天的气息。
- 腻香春粉:形容春天的美好与芬芳。
- 总赠芳姝:表达对美好女子的向往与赠予。
- 林于:引入林中的意象。
- 洞庭万树:描绘自然的壮丽景观。
- 奈斑斑只有泪如珠:感叹生活的无奈与忧伤。
- 那得双钩片片: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惊鸾迹遍萧疏:展现孤独与寂寞的感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虫篆比作书法,增添了艺术性。
- 拟人:虫子、鱼的描写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阴阳小押,辟邪留在冲虚”,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自然与人文的交织,表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美的感悟,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无常与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虫篆:象征自然的痕迹与生命的流动。
- 丹经:代表古代文化的传承。
- 凤爪与龙纹:象征美好与尊贵的事物。
- 雪与春:对比冬去春来的自然变化,传达生生不息的主题。
- 泪如珠:表现内心的感伤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虫篆”指的是什么?
- A. 人工书写
- B. 自然的痕迹
- C. 古籍的内容
-
“麻姑”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长寿
- B. 伤感
- C. 争斗
-
诗中提到的“雪消初”意指什么季节的变化?
- A. 夏天
- B. 冬天
- C. 春天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屈大均与李清照在描绘自然景象时,屈的作品更为细腻而富有哲理,而李则常带有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忧伤。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