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戊午中秋同既庭》
时间: 2025-01-09 00:20: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慢 戊午中秋同既庭》
举觞浮皓魄,何故向客中圆。
只斫月吴刚,登楼王粲,一样难眠。
长安。金波万顷,尽六宫三市浸其间。
天上桂轮晶饼,人间玉臂云鬟。
年前。曾在马鞍山。半醉恰凭栏。
对丹崖翠瀑,狂歌曼啸,漏尽才还。
谁怜。萍踪无定,又天街携手共君看。
今夜凤城双阙,素娥分外婵娟。
白话文翻译:
举起酒杯对着明月,为什么月亮要在客人中间显得更圆?
只因砍伐月亮的吴刚,登楼的王粲,都是一样难以入眠。
长安的夜色如同万顷金波,浸透了六宫和三市之间。
天上的桂花轮和晶莹的月饼,人间的美丽玉臂和云鬟。
几年前,我曾在马鞍山,微醉时恰好倚着栏杆。
对着丹崖翠绿的瀑布,纵情狂歌,直到漏尽了时间才回头。
谁会怜惜这漂泊不定的踪迹,又在天街上携手与你共赏?
今夜在凤城的双阙,素娥显得格外美丽动人。
注释:
- 举觞:举起酒杯。
- 皓魄:明亮的月亮。
- 吴刚:传说中砍伐月亮的神仙。
- 王粲:东汉末年的著名诗人,因才情出众而被称为“才子”。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象征繁华与富饶。
- 金波:形容月光如金波闪烁。
- 桂轮:指月亮,桂树是月的象征。
- 云鬟:古代女子的发型,象征美丽。
- 凤城双阙:比喻长安城,形容其高耸的建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0-1700),字仲明,号澄斋,清代著名词人、诗人,擅长词作,风格典雅,常以豪放、清丽见称。他的作品多融入个人情感,表达对现实的思考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戊午年中秋之际,作者与友人在庭院中共赏明月,畅谈诗酒,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中秋是团圆的节日,诗中体现了对团聚的向往与难以实现的惆怅。
诗歌鉴赏:
《木兰花慢 戊午中秋同既庭》是一首充满了情感与哲理的词作。开篇以“举觞浮皓魄”引入,展示出一种欢愉的氛围,然而紧接着的“何故向客中圆”则将这一喜悦的情绪转入思索,月亮的圆满与人间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复杂的情感贯穿整首词,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
诗中提到的“吴刚”和“王粲”不仅仅是身份的代称,更是对比了古今诗人的共鸣与孤独。长安的繁华与桂花月饼的美丽在诗中交错,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意象世界,象征着人间的美好与梦幻。
“谁怜”一句则流露出一种对漂泊不定的感慨,作者似乎在表达对自己人生的无奈,而“天街携手共君看”则是对友情的珍视与渴望。最后一句“今夜凤城双阙,素娥分外婵娟”将全诗推向高潮,月亮的美丽与作者的情感交织,留给读者无尽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举觞浮皓魄:举杯与明月相对,传达出一种欢愉的气氛。
- 何故向客中圆:对月亮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 只斫月吴刚:提及神话中的吴刚,暗示诗人也在追求月亮的美好。
- 登楼王粲,一样难眠:历史人物的借用,表达一个共鸣的主题——即使是才子,也难逃孤独之苦。
- 长安:象征着繁华的都市,诗人透过它反思自身的处境。
- 金波万顷:描绘出夜色的美丽,暗示着富饶的生活。
- 人间玉臂云鬟:美丽的女子象征着人间的繁华与温情。
- 年前:回忆往昔,渗透着思乡情怀。
- 谁怜:对漂泊无定的自我感慨。
- 素娥分外婵娟:最终回到月亮,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波万顷”比喻夜色的美丽。
- 对仗:如“桂轮晶饼”和“玉臂云鬟”,体现了词作的工整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与孤独的思考。它不仅是对中秋佳节的赞美,更是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皓魄:象征明亮与清澈,代表理想与追求。
- 桂轮:象征团圆与美好,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 玉臂:象征女性的美丽与温柔,体现人间的情感与情谊。
- 长安:象征繁华与富饶,承载了历史与文化的厚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举觞浮皓魄”中的“皓魄”指的是什么? A. 明亮的月亮
B. 清澈的水
C. 明亮的星星 -
诗中提到的“吴刚”是哪个神话人物? A. 砍伐月亮的神仙
B. 诗人
C. 美丽的女子 -
“天街携手共君看”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憧憬
B. 对友情的珍视
C. 对孤独的感慨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团圆的渴望。
- 《静夜思》: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深沉且直白。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陈维崧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月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