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
时间: 2025-01-01 14:37: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
(李白)
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
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
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
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
叠嶂隔遥海,当轩写归流。
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
白话文翻译
我在高高的山丘上铺开席子,欣赏海浪的波涛,休息在樟木楼阁。
三座山峰激起了我的逸兴,五匹马儿一起游玩。
天竺寺的景色尽收眼底,松风在秋天的气息中轻轻吹拂。
我观赏云彩的变化,嬉戏在清幽的水边。
叠嶂的山峦隔断了遥远的大海,窗前写下归流的诗篇。
诗作完成后,我傲然仰望云月,愉悦的情趣充满了整个吴洲。
注释
- 挂席:铺开席子,指在户外休息。
- 凌蓬丘:高高的山丘,表示所在的位置。
- 樟楼:用樟木建造的楼阁,通常指风景优美的休息之所。
- 逸兴:兴致,尤其是游玩时的兴致。
- 天竺:指天竺寺,古代佛教寺庙的名称。
- 飒:形容风声,通常指风吹动的感觉。
- 清幽:形容水清而幽静。
- 叠嶂:重叠的山峦。
- 归流:归去的水流或归来的意象。
- 傲云月:自豪地仰望天空和月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他以豪放的个性和浪漫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尤擅长抒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李白与从侄良游天竺寺期间,诗中描绘了与友人游览美景的欢愉心情,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李白的游历为主线,描绘了杭州天竺寺的自然美景与作者的悠然心境。开篇的“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将读者带入一个高远的视角,李白在丘陵上铺开席子,欣赏波涛,传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放松的心情。接着“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游乐画面,三座山的壮丽激发了他的诗意,五匹马的游玩则体现了与友人共享乐趣的情景。
诗中通过“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氛围,松风拂面,清新宜人,使人心旷神怡。李白在观察云彩变化与水流的过程中,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体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
最后两句将诗歌推向高潮,“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李白自信满满,诗作完成后仰望云月,心中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与豪情,显示了他对创作的执着与追求。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流畅自然,更在内容上深刻细腻,展现了李白对自然美与友人陪伴的珍视,体现了他浪漫而自由的个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挂席凌蓬丘:在高山上铺开席子,展示李白在户外的悠闲态度。
- 观涛憩樟楼:欣赏波涛,休息在樟木楼阁,体现出他对自然的享受。
- 三山动逸兴:三座山峰引发了他的诗意,展示了山的壮丽。
- 五马同遨游:与友人一同游玩,表现出与友人共享快乐的情感。
- 天竺森在眼:天竺寺的风景尽收眼底,体现了对美景的赞美。
- 松风飒惊秋:秋风吹动松树,营造出一种清新、恬静的氛围。
- 览云测变化:观察云彩的变化,表现了李白对自然现象的关注。
- 弄水穷清幽:嬉戏于清澈的水中,展示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叠嶂隔遥海:重重山峦阻隔了遥远的大海,表现出一种空间的辽阔感。
- 当轩写归流:窗前书写归流的诗篇,体现了诗人的创作热情。
- 诗成傲云月:诗作完成后,仰望云月,表现出自豪与满足。
- 佳趣满吴洲:愉悦的情趣充满了吴洲,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相结合,如“松风飒惊秋”既描绘了自然景象,也传达了季节的感受。
- 对仗:如“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展现了对称美感。
- 拟人:如“松风飒惊秋”,使风的动作更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李白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友人游玩的愉悦,以及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展现了诗人洒脱的个性与对生活的热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高远与壮丽,体现了李白的豪情。
- 水:象征清澈与幽静,表现了宁静与安逸的生活态度。
- 云:象征变化与自由,反映了李白的洒脱与不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白的“挂席”指的是什么? A. 坐下休息
B. 铺开席子
C. 观赏风景
D. 吃东西 -
“三山动逸兴”中,“逸兴”指什么? A. 兴趣
B. 愉悦的情绪
C. 自由的心情
D. 游玩的乐趣 -
诗中提到的“天竺”是什么? A. 一座山
B. 一种植物
C. 一座寺庙
D. 一种天气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诗人对山水的热爱。
- 《将进酒》:展现李白的豪情与对生活的热情。
诗词对比:
- 比较李白的《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水景色,但李白更强调情感的宣泄与豪放,而王维则追求一种静谧和深远的意境,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李白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