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毛遂不堕井。
曾参宁杀人。
虚言误公子。
投杼惑慈亲。
白璧双明月。
方知一玉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毛遂并没有落入井中,曾参宁愿杀人也不背叛。虚假的言辞使得公子受到了误导,而投掷的梭子又让慈爱的父母困惑。白璧就像双明的月亮,这样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真理。
注释
- 毛遂:毛遂是《史记》中人物,因勇敢而著名,意指不屈服于困境。
- 曾参: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以仁义著称,宁愿杀人也不背叛。
- 虚言:指虚假的言辞。
- 公子:指贵族子弟,这里可能是指听信虚言的人。
- 投杼:投掷梭子,比喻引发误解的行为。
- 白璧:形容白色的美玉,象征珍贵的东西。
- 明月:象征明亮与真实的事物。
典故解析
- 毛遂不堕井:出自《史记·平原君赵胜列传》,讲述毛遂勇敢不屈的精神。
- 曾参宁杀人:意指曾参的坚守原则,宁愿以死抵抗不义。
- 虚言误公子:指一些人因听信谣言而误入歧途。
- 投杼惑慈亲:形容无心的行为造成误解与困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生于701年,去世于762年,李白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作品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系寻阳上崔相涣其二》创作于李白游历期间,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名声与权力的追求以及对真理的探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探讨了人生中的真伪、善恶与困惑。开头两句提及历史人物毛遂和曾参,意在强调人应具备的坚定信仰和道德准则。毛遂的坚持与曾参的决绝在此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反映了李白对忠诚与勇气的赞美。
接下来的几句,则展现出虚言的危害,尤其是对那些显赫公子们的误导,暗示在权力与名声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诱惑与陷阱。李白通过“投杼惑慈亲”,进一步揭示了无心之举可能引发的误解,表现出对家庭与亲情的深切关怀。
最后两句“白璧双明月,方知一玉真”,则形成了全诗的高潮。通过明月与白璧的对比,李白用象征手法揭示了真理的珍贵与稀有,强调在纷乱的世俗中,唯有真诚与正义才是值得追求的目标。整首诗呈现出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毛遂不堕井:毛遂勇敢,不屈服于困境。
- 曾参宁杀人:曾参宁可选择死亡,也不愿意背叛。
- 虚言误公子:虚假的言辞误导了高贵的公子。
- 投杼惑慈亲:投掷梭子的行为让慈爱的父母困惑。
- 白璧双明月:美玉如同明亮的月亮,象征着真理。
- 方知一玉真:只有经历这些,才能真正明白真理。
-
修辞手法:
- 比喻:白璧比作明月,象征真理与珍贵。
- 对仗:整首诗采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与真伪,强调了追求真理和正义的重要性,表达了对道德和信念的坚持。
意象分析
- 毛遂:象征勇气与不屈。
- 曾参:代表忠诚与正义。
- 虚言:象征谎言与误导。
- 白璧:象征真理与珍贵之物。
- 明月:象征光明与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毛遂代表了什么? A. 背叛
B. 勇气
C. 忍耐
D. 反抗 -
填空题:曾参宁杀人,意味着他宁愿__也不愿意背叛。
-
判断题:白璧被用来象征谎言。对/错
答案
- B
- 死亡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比较李白的《将进酒》与《系寻阳上崔相涣其二》,前者表达了豪放的饮酒情怀和对人生的洒脱态度,而后者则更聚焦于对真理的探寻与道德的坚守,反映了李白在不同主题下的深刻思考和艺术表现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全传》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