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权二》

时间: 2025-01-14 12:33:39

高人不可有,清论复何深。

一见如旧识,一言知道心。

明时当薄宦,解薜去中林。

芳草空隐处,白云馀故岑。

韩侯久携手,河岳共幽寻。

怅别千馀里,临堂鸣素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王维的《送权二》

高人不可有,清论复何深。
一见如旧识,一言知道心。
明时当薄宦,解薜去中林。
芳草空隐处,白云馀故岑。
韩侯久携手,河岳共幽寻。
怅别千馀里,临堂鸣素琴。

白话文翻译

这位高人是不可轻易拥有的,清白的言论又能有多深刻呢?
第一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一句话便能知心相交。
在明亮的时代应该淡泊名利,解开藤蔓走出深林。
芳草隐匿在空旷的地方,白云依然在故乡的山岑上漂浮。
韩侯与我曾经久别重逢,携手共游河岳之幽处。
感慨离别千余里,临近堂前,我心中奏起素琴的旋律。

注释

  • 高人:指品德高尚、见识卓绝的人。
  • 清论:清白的言论,意指高洁的思想。
  • 薄宦:淡泊官职,指不追求名利。
  • 解薜:解开藤蔓,比喻摆脱世俗的束缚。
  • 韩侯:指历史上的韩愈,与诗人有交情的人。
  • 河岳:指山河,形容自然之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辋川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画家,擅长山水画,诗风清新自然。王维的诗常融合自然景物与哲理思考,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创作背景

《送权二》是王维送别朋友权二时所作。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与对官场生活的淡泊,体现了王维的高洁人格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送权二》是一首蕴含深情的送别诗,诗中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开头两句以“高人”和“清论”引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表现出对道德境界的向往。接着通过“一见如旧识”的描述,传达出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王维在这里不仅仅是在送别朋友,更是在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契合与认同。

后面的几句则转向自然意象,诗人提到“芳草空隐处,白云馀故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他希望朋友在明亮的时代中能不被名利所困,而是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盼和对友情的珍视。“怅别千馀里,临堂鸣素琴”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琴声象征着友谊的延续与深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高人不可有:高尚的人难以拥有或得到,暗示追求高尚品德的艰难。
  2. 清论复何深:即使有清白的言论,也未必能深入人心,反映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3. 一见如旧识:初次见面便如老朋友,突出友情的真挚与深厚。
  4. 一言知道心:一句话就能相知相通,强调心灵的契合。
  5. 明时当薄宦:在光明的时代应当淡泊官位名利,体现出诗人的理想追求。
  6. 解薜去中林:解开藤蔓,走出幽林,象征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自由。
  7. 芳草空隐处:芳草生长在隐秘之处,象征着诗人的隐逸生活。
  8. 白云馀故岑:白云漂浮在故乡的山岑上,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9. 韩侯久携手:与朋友韩侯相知已久,体现出深厚的友谊。
  10. 河岳共幽寻:一起游览山河,享受自然的乐趣。
  11. 怅别千馀里:分别的距离超过千里,强调离别之痛。
  12. 临堂鸣素琴:在临近的堂前弹奏素琴,象征对友人的怀念与祝福。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高人”与“清论”,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自然意象如“芳草”、“白云”渲染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 比喻:通过“解薜”比喻摆脱束缚,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现了王维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官场生活的淡薄,传递出一种高洁的精神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人:象征理想人格与道德追求。
  • 清论:指清白的言论,寓意高尚的思想。
  • 芳草:象征隐逸的生活,寄托对自然的向往。
  • 白云:象征自由与悠闲,代表诗人心中的故乡情怀。
  • 素琴:象征诗人的情感寄托,表达对友谊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高人”指的是什么? A. 高尚的人
    B. 高大的山
    C. 高级的官员
    答案:A

  2. “一见如旧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初次见面感到陌生
    B. 朋友之间的亲近感
    C. 不喜欢对方
    答案:B

  3. “怅别千馀里”中“千馀里”指的是什么? A. 距离非常远
    B. 距离非常近
    C. 不确定的距离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送友人》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权二》与李白的《送友人》都是送别诗,但王维更注重内心情感与自然的结合,而李白则强调豪放与壮志。
    王维的细腻描写与李白的豪情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不同风格的诗人对友情的理解与表达。

参考资料

  • 《王维诗文集》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王维的生平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