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宋中道观八月二十八日车驾朝谒景灵宫》

时间: 2025-01-17 08:39:52

西人来望禁槐傍,阊阖初开旭日光。

雕玉翠鞍牵騕褭,盘龙朱辇烂文章。

焚香閟殿开严帐,汲水寒沟洒广庄。

一见天颜万人喜,却回宫禁乐声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梅尧臣的《依韵和宋中道观八月二十八日车驾朝谒景灵宫》

西人来望禁槐傍,
阊阖初开旭日光。
雕玉翠鞍牵騕褭,
盘龙朱辇烂文章。
焚香閟殿开严帐,
汲水寒沟洒广庄。
一见天颜万人喜,
却回宫禁乐声长。

白话文翻译:

西方的使者来到禁苑边,
阊阖门刚开启,旭日初升的光辉照耀。
华丽的玉雕翠鞍牵引着骏马,
盘龙雕花的朱辇闪耀着文采。
焚香之后,严谨的殿堂打开帐幕,
从寒冷的沟渠中汲水,洒在广阔的庄园。
一见皇上的圣颜,万人皆喜,
可是不久又回到宫中,乐声却仍然悠长。

注释:

  • 西人:指外地的使者或官员。
  • 禁槐:指禁苑的槐树,象征着皇城的庄严。
  • 阊阖:古代宫廷的大门,象征着朝廷的开端。
  • 雕玉翠鞍:指精美的马具,象征着皇室的奢华。
  • 盘龙朱辇:指装饰有龙纹的红色轿车,象征着皇权。
  • 焚香:指在宗教仪式中焚烧香料以示敬意。
  • 严帐:指严肃的帐幕,象征着庄重的场合。
  • 汲水寒沟:指从寒冷的水沟中取水,体现了清新和纯净。
  • 天颜:指皇帝的面容,象征着权威和光辉。
  • 乐声长:指乐曲悠扬,象征着长久的欢愉。

典故解析:

本诗所描绘的场景是古代帝王朝拜神明的仪式,景灵宫是道教的圣地之一。诗中表现了对皇家仪式的敬仰与赞美,展现了皇权的威严与庄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云舒,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大一统的朝代,国家政治相对稳定,诗人通过描绘盛大的朝拜仪式,表达对国家繁荣和皇权的赞美。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依韵和宋中道观八月二十八日车驾朝谒景灵宫》是一首描绘盛大场景的诗作,诗中通过对皇帝朝拜神明过程的细致描写,展现了皇权的庄严与神圣。开篇两句“西人来望禁槐傍,阊阖初开旭日光”,描绘了清晨时分,阳光透过大门洒入禁苑,给人一种清新而庄严的感觉。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对华丽车驾和盛大仪式的描绘,进一步增强了场面的宏伟与奢华。

诗中采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意象,如“雕玉翠鞍”和“盘龙朱辇”,不仅营造出一种华美的氛围,也体现了皇权的尊贵。最后两句“一见天颜万人喜,却回宫禁乐声长”,则反映了人民对皇帝的信任与期待,同时也暗示了皇宫中那种悠长的乐声,传达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意象,成功地展现了盛世的气象与皇权的神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西人来望禁槐傍:西方的使者来到禁苑边,暗示着朝廷的权威与尊重。
  2. 阊阖初开旭日光:大门刚开启,旭日东升,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3. 雕玉翠鞍牵騕褭:华丽的马具,展现了皇室的奢华与气派。
  4. 盘龙朱辇烂文章:美丽的轿车,象征着皇权的威严与文化的繁荣。
  5. 焚香閟殿开严帐:焚香后,帐幕打开,体现了宗教仪式的庄重。
  6. 汲水寒沟洒广庄:从寒冷的水沟中取水,寓意着清新与纯洁。
  7. 一见天颜万人喜:皇帝的出现,使得众人欢喜,表现了民众对皇权的爱戴。
  8. 却回宫禁乐声长:虽然仪式结束,乐声依旧,暗示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雕玉翠鞍”,形象地表达了皇家的奢华。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夸张:通过“万人喜”夸大了皇帝的威望。

主题思想

诗歌主题围绕着对皇权的赞美与对盛世繁华的向往,通过描绘庄严的朝拜仪式,反映了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禁槐:象征着皇宫的庄严。
  • 旭日:代表新的希望与活力。
  • 雕玉:象征奢华与美好。
  • 盘龙:暗示权力与地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阊阖”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宫廷的大门
    C. 一种饮食

  2. “一见天颜万人喜”中的“天颜”指的是谁? A. 天上的日月
    B. 皇帝的面容
    C. 神明的形象

  3. 诗中提到的“雕玉翠鞍”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自然的描绘
    B. 皇室的奢华
    C. 乡村的宁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梅尧臣与白居易的诗作均描绘了盛大场景,但梅尧臣更注重皇权的庄严,而白居易则更强调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梅尧臣的作品更显华美,而白居易则更具人文关怀。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研究》
  • 《梅尧臣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