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望江桥示萧谘议杨建康主簿诗》
时间: 2025-01-04 10:59: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夕鸟已西度。残霞亦半消。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尔情深巩落。予念返渔樵。何因适归愿。分路一扬镳。
白话文翻译:
傍晚时分,鸟儿已经向西飞去。残留的晚霞也渐渐消散。风声在密集的竹林中摇曳。水面上倒映着长桥的影子。旅途中的行人心中充满了忧愁和思绪。寒冷的江面上更加显得寂寥。你的情感深沉而坚定。我则想着回到渔樵的生活。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各自满足归乡的愿望,却在分岔路上各自扬鞭而去。
注释:
- 夕鸟:傍晚的鸟。
- 西度:向西飞去。
- 残霞:残留的晚霞。
- 半消:逐渐消散。
- 风声动密竹:风声在密集的竹林中摇曳。
- 水影漾长桥:水面上倒映着长桥的影子。
- 旅人:旅途中的行人。
- 忧思:忧愁和思绪。
- 寒江:寒冷的江面。
- 寂寥:寂静孤独。
- 尔情:你的情感。
- 深巩落:深沉而坚定。
- 予念:我则想着。
- 返渔樵:回到渔樵的生活。
- 何因:什么原因。
- 适归愿:满足归乡的愿望。
- 分路:分岔路。
- 一扬镳:各自扬鞭而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逊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这首诗描绘了傍晚时分的景色,表达了旅人的忧思和对归乡的渴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何逊旅途中创作的,通过对傍晚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旅途的忧愁。诗中的“尔情深巩落,予念返渔樵”反映了诗人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傍晚时分的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美和旅人的情感。诗中“夕鸟已西度,残霞亦半消”描绘了日落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则通过声音和视觉的结合,增强了诗的意境。后两句“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直接表达了旅人的内心感受,而“尔情深巩落,予念返渔樵”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夕鸟已西度:描绘傍晚时分鸟儿向西飞去的景象,暗示时间的流逝。
- 残霞亦半消:晚霞逐渐消散,增添了诗的忧郁氛围。
- 风声动密竹:风声在密集的竹林中摇曳,增强了自然的声音效果。
- 水影漾长桥:水面上倒映着长桥的影子,增添了视觉的美感。
- 旅人多忧思:直接表达旅人的内心感受,忧愁和思绪。
- 寒江复寂寥:寒冷的江面更加显得寂寥,增强了诗的孤独感。
- 尔情深巩落:你的情感深沉而坚定,表达了情感的深度。
- 予念返渔樵:我则想着回到渔樵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 何因适归愿:什么原因让我们各自满足归乡的愿望,提出了疑问。
- 分路一扬镳:在分岔路上各自扬鞭而去,表达了分别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拟人:“风声动密竹”中的“动”赋予风声以人的动作,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夕鸟已西度,残霞亦半消”中的“已西度”和“亦半消”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旅人的忧思和对归乡的渴望。通过对傍晚景色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旅途的忧愁,以及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夕鸟:象征时间的流逝。
- 残霞:象征日落的宁静和忧郁。
- 风声:象征自然的动态和声音。
- 水影:象征静谧和美感。
- 旅人:象征旅途的孤独和忧愁。
- 寒江:象征孤独和寂寥。
- 渔樵:象征安定和简单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夕鸟已西度”中的“西度”指的是什么? A. 向西飞去 B. 向西行走 C. 向西看去 D. 向西思考 答案:A
-
诗中“尔情深巩落”中的“深巩落”是什么意思? A. 深沉而坚定 B. 深沉而失落 C. 深沉而迷茫 D. 深沉而犹豫 答案:A
-
诗中“予念返渔樵”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A. 回到渔樵的生活 B. 回到家乡 C. 回到过去 D. 回到童年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旅夜书怀》:表达了旅途中的忧思和对家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何逊的《夕望江桥示萧谘议杨建康主簿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何逊的诗更多表达了旅途的忧思,而王维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何逊诗集》:收录了何逊的全部诗作,是研究何逊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