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

时间: 2024-09-19 21:26:28

射艺功多暮未疲,欲将庭火继西晖。

弦声应手裂竹响,旗影翻风戏鸟飞。

竟日中支矜互胜,傍人如堵见终稀。

不知双烛沙河上,谁得牛心一割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射艺功多暮未疲,欲将庭火继西晖。
弦声应手裂竹响,旗影翻风戏鸟飞。
竟日中支矜互胜,傍人如堵见终稀。
不知双烛沙河上,谁得牛心一割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射箭的技艺和乐趣,尽管已是傍晚时分,但我依然没有感到疲惫,想要将庭院里的火光继续延续到西天的余晖中。弦声回响,像是裂开了竹子,旗帜在风中翻飞,仿佛在和飞鸟嬉戏。整日的比赛虽然精彩,但旁观的人却寥寥无几。最后提到不知沙河上的双烛,谁能得到牛心作为奖品归来。

注释:

  • 射艺:射箭的技艺。
  • 庭火:指庭院里的火光。
  • 西晖:西边的夕阳余晖。
  • 弦声:弓弦发出的声音。
  • 旗影:旗帜在风中的影子。
  • 沙河:可能指沙滩的河流,或某种特定的地方。
  • 牛心:古代射箭比赛中的奖品,象征荣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先,字公权,号云谷,宋代词人,以词作著称,风格清新脱俗。他的作品常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张先的某次射箭活动,表达了对射箭的热爱与乐趣,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竞技活动的参与和赞美。

诗歌鉴赏:

《射》是一首表现射箭活动的诗,运用生动的意象和音韵的和谐,展现了作者对射箭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开篇便用“射艺功多”点明了主题,表现出作者在射箭方面的娴熟技艺。接着,诗人描绘了夕阳下的庭院,火光与余晖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温暖和谐的氛围。在弦声的描绘中,诗人将射箭的过程形象化,仿佛能够听到那声裂竹的响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的冲击。

第二联通过“旗影翻风戏鸟飞”,将射箭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展示了射箭时的生动场景,仿佛能看到旗帜在风中飘扬,鸟儿在空中嬉戏,生动而富有诗意。整首诗在描绘竞技的同时,也流露出淡淡的孤独与惆怅,虽然比赛精彩,但围观的人却寥寥可数,似乎暗示着在追求快乐的同时也有孤独的存在。

最后两句“不知双烛沙河上,谁得牛心一割归”,则使用了较为隐晦的修辞,双烛象征着希望与目标,牛心作为奖品的象征,提出了对得胜者的期待与渴望,让整首诗在欢乐的竞技氛围中,增添了一丝对结果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射艺功多暮未疲:射箭的技艺虽然到了傍晚,但我依然没有感到疲倦。
    • 欲将庭火继西晖:想要把庭院的火光继续映照到西天的余晖。
    • 弦声应手裂竹响:弓弦的声音应手而发,像裂开的竹子一样响亮。
    • 旗影翻风戏鸟飞:旗帜在风中翻动,仿佛在和飞鸟嬉戏。
    • 竟日中支矜互胜:整日的比赛中,我们在互相争胜。
    • 傍人如堵见终稀:旁观的人如同墙壁一样,见到的却是寥寥无几。
    • 不知双烛沙河上:不知道沙河上的双烛,象征着希望与目标。
    • 谁得牛心一割归:谁能得到牛心作为奖品而归。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射箭的声音比作裂竹的响声,生动形象。
    • 拟人:旗影在风中翻动,表现出一种生动的状态。
    • 对仗:如“竟日中支矜互胜”和“傍人如堵见终稀”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现了对射箭的热爱与对竞技活动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孤独与竞争结果的思考,反映了人们在追求快乐和成就中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 射箭:象征着个人技艺与竞争精神。
  • 庭火与西晖:象征着生活的温暖与希望。
  • 旗影、鸟飞:自然与竞技的结合,展现了生动的场景。
  • 双烛与牛心:象征着希望与成功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牛心”象征什么?

    • A. 失败
    • B. 荣誉
    • C. 平淡
  2. 诗人希望在傍晚延续什么?

    • A. 竞技的热情
    • B. 火光与余晖
    • C. 自然的美丽
  3. 诗中描绘的比赛场景中,围观的人多吗?

    • A. 很多
    • B. 寥寥无几
    • C. 一般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张先的《射》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现了对人生的热情与追求,但前者更注重竞技的乐趣,后者则是对豪饮的畅快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赏析》
  • 《张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