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时间: 2025-01-04 13:16:21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白话文翻译:

风卷起江湖的雨,村庄里一片昏暗,四周的山峦发出的声音像海涛翻滚。
溪边的柴火烧得温暖,软软的蛮毯让人感到温馨,我与我的狸奴(宠物)不愿出门。
我在孤独的村庄里躺着,不为自己的遭遇伤心,心中仍想着为国守卫边疆。
夜深时躺在床上听着风雨声,仿佛铁马冰河的景象进入了我的梦中。

注释:

  • 风卷江湖:风暴卷起江湖,形象地描绘了风雨交加的景象。
  • 雨暗村:雨水倾泻使得村庄显得阴暗。
  • 四山声作海涛翻:四周山峦的声音如海浪翻滚,显示出天气的恶劣。
  • 溪柴火软蛮毡暖:溪水边的柴火燃烧着,软软的蛮毯温暖舒适。
  • 狸奴:指诗人的宠物狸猫,表现亲近和温情。
  • 戍轮台:指边防哨所,表现出诗人心系国家的责任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作品涉及诗、文、词、赋等多个领域。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激昂,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价值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朝时期,正值南宋国力衰退,陆游心中充满对国家的忧虑与对家国情怀的表达。这首诗反映了他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仍然不忘国家的责任,展现出他坚定的爱国情感。

诗歌鉴赏: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通过描绘风雨交加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责任感。首联以生动的图景开篇,风卷江湖与雨暗村的对比,既描绘了自然的严酷,也渗透出诗人对生活环境的感受。接着,诗人转而描写自己在温暖的环境中的安逸,表面上似乎是享受宁静,实则隐藏了内心对国家的忧虑。

后两联则展现了更为深沉的情感。即使在这样的孤村中,陆游依然不忘为国守卫的责任,展现了他作为士人的担当。夜深人静时,听着风雨声,他的梦中浮现出铁马冰河的壮阔场景,体现了他心中对国家的思念与渴望,显示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这首诗通过对比与意象的运用,表达了个体在自然与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坚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风卷江湖雨暗村:描绘了风暴的凶猛与村庄的阴暗,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气氛。
  2. 四山声作海涛翻:山的回声如同海浪,强调了天气的严酷。
  3. 溪柴火软蛮毡暖:在这种环境中,诗人找到一丝温暖,反映出生活的安宁。
  4. 我与狸奴不出门:与宠物的亲密关系,表现诗人的孤独感。
  5. 僵卧孤村不自哀:即便孤独,他依然不为自身的境遇而哀伤。
  6. 尚思为国戍轮台: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尽管身处逆境。
  7. 夜阑卧听风吹雨:夜深时的宁静,突显诗人对外界的关注。
  8. 铁马冰河入梦来:梦境中出现的壮丽场景,象征着诗人对国家的向往与责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声比作海涛,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拟人:将风雨描写得如同有生命的存在,增添了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陆游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对生活的思考,在自然的恶劣环境中,诗人内心的坚韧与责任感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雨:象征外部环境的恶劣,也可视为诗人内心波动的反映。
  • 柴火:象征温暖与安逸,表现出人对生活的追求。
  • 狸奴:象征着温情与陪伴,反映出人在困境中的孤独感。
  • 铁马冰河:象征着边疆的壮烈与诗人未尽的责任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作? A. 杜甫
    B. 李白
    C. 陆游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狸奴”指的是什么?
    A. 一种动物
    B. 诗人的宠物
    C. 朋友
    D. 农具

  3. 诗人对国家的感情体现在哪一句?
    A. 我与狸奴不出门
    B. 僵卧孤村不自哀
    C. 尚思为国戍轮台
    D. 夜阑卧听风吹雨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怀古情怀与对历史的反思。

诗词对比: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杜甫《春望》:两首诗均反映了诗人在动荡时代对国家的忧虑,但陆游更多强调个人与国家命运的联系,而杜甫则表现出对国家破败的无奈与愤懑。

参考资料:

  1. 《陆游诗词集》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