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静轩》

时间: 2025-01-01 14:44:48

主静非专在静时,至於动处亦随之。

圣贤学问惟知止,敬义工夫要夹持。

所养勿忘由勿助,其中何虑又何思。

莫教鹘突名轩意,物诱情迁几坐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静轩 徐元杰 〔宋代〕

主静非专在静时,至於动处亦随之。 圣贤学问惟知止,敬义工夫要夹持。 所养勿忘由勿助,其中何虑又何思。 莫教鹘突名轩意,物诱情迁几坐驰。

白话文翻译:

追求宁静并非只在静态时,即使在动态中也要保持。 圣贤的学问在于知道何时停止,敬义的功夫需要双管齐下。 所养成的习惯不要忘记,也不要过度帮助,心中无需过多忧虑和思考。 不要让模糊不清的名义影响轩敞的心意,外物的诱惑和情感的变迁会使人坐立不安。

注释:

  • 主静:追求内心的宁静。
  • 非专:不仅仅。
  • 知止:知道何时停止,即适可而止。
  • 敬义:尊敬和正义。
  • 夹持:双管齐下,同时进行。
  • 勿忘:不要忘记。
  • 勿助:不要过度帮助。
  • 鹘突:模糊不清。
  • 物诱情迁:外物的诱惑和情感的变迁。
  • 坐驰:坐立不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元杰(约1214-1275),字子元,号梅溪,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多表现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学问追求。此诗可能是在讨论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和道德的坚定,即使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探讨如何在动态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道德的坚定。在宋代,社会动荡,文人常常思考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学问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静与动的关系,强调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道德的坚定。诗中提到的“主静非专在静时,至於动处亦随之”表明,追求宁静不应仅限于静态时刻,而应在动态中也能保持。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对于道德修养的深刻理解,即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人都应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正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主静非专在静时,至於动处亦随之”:强调追求宁静不应仅限于静态时刻,而应在动态中也能保持。
  • 第二句“圣贤学问惟知止,敬义工夫要夹持”:指出圣贤的学问在于知道何时停止,敬义的功夫需要双管齐下。
  • 第三句“所养勿忘由勿助,其中何虑又何思”: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所养成的习惯,也不要过度帮助,心中无需过多忧虑和思考。
  • 第四句“莫教鹘突名轩意,物诱情迁几坐驰”:警告不要让模糊不清的名义影响轩敞的心意,外物的诱惑和情感的变迁会使人坐立不安。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静与动的关系,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道德的坚定。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主静非专在静时,至於动处亦随之”和“圣贤学问惟知止,敬义工夫要夹持”。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道德的坚定,无论是在静态还是动态中。

意象分析:

  • 静与动:通过对比静与动的关系,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道德的坚定。
  • 圣贤学问:象征着道德修养和学问追求。
  • 敬义工夫:象征着尊敬和正义的实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主静非专在静时”意味着什么? A. 追求宁静只在静态时 B. 追求宁静不仅在静态时,在动态中也要保持 C. 追求宁静只在动态时 D. 追求宁静不需要在静态时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圣贤学问惟知止”意味着什么? A. 圣贤的学问在于知道何时停止 B. 圣贤的学问在于知道何时开始 C. 圣贤的学问在于知道何时前进 D. 圣贤的学问在于知道何时后退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莫教鹘突名轩意”意味着什么? A. 不要让模糊不清的名义影响轩敞的心意 B. 要让模糊不清的名义影响轩敞的心意 C. 要让清晰的名义影响轩敞的心意 D. 不要让清晰的名义影响轩敞的心意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通过对比静夜与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 《道德经》老子:强调无为而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道德的坚定。

诗词对比:

  • 《题静轩》徐元杰与《静夜思》李白:两者都探讨了静与动的关系,但徐元杰更强调在动态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道德的坚定,而李白则通过静夜思乡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徐元杰的诗作,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道德经》:老子的经典著作,对于理解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道德的坚定有重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