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消息
作者:晁说之
两月中原消息断,不应京国亦无闻。
庙堂如未弃黎庶,日日诏书清垢氛。
白话文翻译:
这两个月来,中原地区的消息断绝了,想必京城的朝廷也没有听到什么消息。
庙堂好像还没有抛弃百姓,天天发布的诏书清理着污浊的气氛。
注释:
字词注释:
- 消息断:消息断绝,指信息无法传达或获取。
- 京国:指京城,即当时的政治中心。
- 庙堂:指朝廷或统治者的地方。
- 黎庶:指普通百姓。
- 诏书:皇帝发布的命令或文告。
- 清垢氛:清除污浊的气氛,指改善社会风气。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现实情况,尤其是对于当时政治局势的思考与批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说之(约1050-1128),字公辅,号白华,北宋著名诗人、词人。晁说之为人才华横溢,擅长诗、词,尤其以其诗风清新脱俗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政治腐败之时。作者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时局的忧虑与对百姓命运的关心。
诗歌鉴赏:
《消息》可以看作是对国家政治状况的深刻反思,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中原地区信息的匮乏,暗示了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隔阂。首句“两月中原消息断”直接切入主题,展现出一种失落与无奈。诗人在此点出政治的闭塞,仿佛在告诫人们,信息的缺乏不仅影响了朝廷的决策,更加剧了百姓的困境。
接下来的句子“庙堂如未弃黎庶”,展现出诗人对朝廷的微妙期望,尽管局势严峻,但他希望庙堂仍能顾及百姓的生活。后半句“日日诏书清垢氛”,则表现出一种对清理政治腐败的渴望,带有一丝讽刺意味。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富有力量,情感上则流露出浓厚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政治与民生之间的密切关系,呼唤统治者对民众的关怀与责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诗人感叹过去两个月中原地区的信息完全中断,暗示了战乱或政治动荡带来的不便与苦痛。
- 第二句:推测京城的朝廷同样没有听到中原的消息,表达了对当权者无能的失望。
- 第三句:庙堂(统治者)似乎并未遗弃百姓,传达出一种希望。
- 第四句:每日的诏书旨在清理社会的不良风气,反映出对治理的期待。
修辞手法:
- 对比:前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百姓的痛苦与朝廷的无能。
- 隐喻:将“消息”的断绝隐喻为政治上的闭塞与无知。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映政治的闭塞与对百姓的关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对领导者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消息:象征着信息与沟通,反映了政治透明度的重要性。
- 庙堂:象征统治者及其权力,反映了政治的责任与使命。
- 黎庶:代表普通百姓,体现了作者对民生的关注与关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消息断”指的是什么?
A. 信息传递
B. 战争结束
C. 朝廷繁荣
D. 农田丰收 -
诗人对庙堂的态度是?
A. 绝对信任
B. 怀疑与失望
C. 期待与关心
D. 忽视 -
本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A. 愉悦
B. 忧虑
C. 愤怒
D. 幸福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晁说之的《消息》与杜甫的《春望》均表达了对国家局势的忧虑。杜甫通过战乱中的个人感受,展现了对祖国的深切关怀;而晁说之则侧重于政治与民生的关系,呼唤统治者的责任感,体现出不同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表达方式。两者虽风格不同,但都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关切。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以上信息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消息》这首诗的意义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