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
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
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
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
白话文翻译:
一匹骝马在金色的鞍上闪耀,驰骋征战来到皋兰。
边塞的风渐渐变得急促,长城的水流此时正寒冷。
雪色昏暗中,铿锵的铠甲声沉重,山峦高耸如喷玉般难以攀登。
我不怕横跨大漠,流血又何时能干呢?
注释:
- 骝马:指一种毛色为红棕色的马,通常用于战斗。
- 金鞍:金色的马鞍,象征着华丽和战争的威严。
- 皖兰:古地名,指西北边疆地区。
- 塞门:边境的门口,形容边塞的环境。
- 鸣珂:马的铠甲发出的声音,象征战争的紧迫。
- 喷玉:形容山峦的高耸,如玉石般的美丽与坚硬。
- 横绝漠:横跨广阔的沙漠,形容艰巨的旅途。
典故解析:
“长城”暗示了国家的防御和边疆的险峻,而“流血几时干”则表现了战争带来的血腥与牺牲,传达了士兵的不屈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照邻(约630年-约700年),字景仁,号少陵,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擅长描写边塞题材,作品多表现壮丽的山河与战争的悲壮。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盛世,正值边疆频繁战斗之际,诗人通过描写征战中的情景,表达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战争的无奈与悲伤。
诗歌鉴赏:
《横吹曲辞·紫骝马》是一首描绘边塞战争的诗作。诗人在开头以“骝马照金鞍”引出战争的气氛,生动地描绘出战马的英俊与威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诗人描绘了边塞的自然环境,“塞门风稍急”,暗示着战事的紧迫与严峻,长城的寒水则表现了战士们在严酷环境中的艰难境地。
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通过“雪暗鸣珂重”展现了战斗的紧张和危机感,铠甲的声响如同战斗的号角,传递着一股悲壮的情感。最后一句“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坚定态度与不屈精神,战士们甘愿为国捐躯,即使流血也在所不惜,展现出一种豪情壮志。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激昂的情感,深刻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忠诚,是一首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情感渲染力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骝马照金鞍:描绘战马的美丽,象征华丽与勇气。
- 转战入皋兰:说明战斗的背景,强调征战的频繁。
- 塞门风稍急:暗示敌情紧迫,环境的恶劣。
- 长城水正寒:表达边疆的严酷,士兵面临的困难。
- 雪暗鸣珂重:铠甲声沉重,强化战争的紧张氛围。
- 山长喷玉难:比喻高山险峻,象征攀登与挑战。
- 不辞横绝漠:表现出战士们的无畏与决心。
- 流血几时干:反映出对牺牲的思考与不屈的精神。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比作喷玉,形象生动。
- 拟人:铠甲的声响如同在呼唤,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此诗表达了对战争的忠诚与勇气,展现了士兵在边疆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反映了唐代士人对国家的责任感与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骝马:代表勇猛与忠诚。
- 金鞍:象征华丽与荣耀。
- 长城:象征国家的防御与安全。
- 雪:暗示严酷的环境和隐含的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骝马照金鞍”主要描绘了什么? A. 马的速度
B. 马的美丽与威武
C. 马的疲惫 -
“不辞横绝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恐惧
B. 豪情壮志
C. 无所谓 -
诗中的“流血几时干”意在说明什么? A. 战争的无情
B. 战士的勇敢
C. 诗人的悲伤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与《紫骝马》均描绘了边塞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士人的豪情,但前者侧重于壮丽的景色,后者则突出战争的悲壮。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