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所闻
作者: 鲁迅 〔近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华灯照宴敞豪门,
娇女严妆侍玉樽。
忽忆情亲焦土下,
佯看罗袜掩啼痕。
白话文翻译:
华灯下的宴会在豪门中敞开,
娇美的女子严妆打扮,侍奉着玉制的酒樽。
忽然想起故乡亲人,在焦土之下,
假装低头看罗袜,掩饰眼角的泪痕。
注释:
- 华灯: 华丽的灯光,指灯火辉煌的宴会。
- 豪门: 富贵的家庭或家族。
- 娇女: 美丽的女子。
- 严妆: 精致的妆容。
- 玉樽: 玉制的酒杯,象征着珍贵的酒。
- 情亲: 亲情、亲人。
- 焦土: 形容乡土被战火或灾难摧毁。
- 罗袜: 轻薄的袜子,暗示女性的柔弱与娇柔。
- 啼痕: 哭泣留下的痕迹。
典故解析:
该诗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焦土”一词,可以引申出对社会动荡和人们离散的深刻感受。这种情感在鲁迅的作品中时常出现,反映了他对家国情怀的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名鲁迅,近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复杂,尤其关注底层人民的苦难。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鲁迅通过对比奢华的宴会与焦土之下的亲情,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对亲人思念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鲁迅的《所闻》在形式上简洁明了,采用了古诗的韵律,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情感。诗中开头描述了华灯下的繁华宴会,展现了豪门的奢华与喧闹,仿佛是一幅热闹的场景。然而,这种繁华的表象下,却隐藏着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怀念。第二联中的“娇女严妆侍玉樽”,不仅仅是对美丽女子的描写,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望,然而随之而来的“忽忆情亲焦土下”,却将读者拉回到了现实的残酷。
“焦土”一词,强烈地对比了宴会的繁华与现实的破败,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最后一句“佯看罗袜掩啼痕”,既反映了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也表现出女性的柔弱与脆弱,暗示着在豪华背后隐藏的悲痛与泪水。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繁华背后,内心的孤独与哀伤。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华丽的宴会,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氛围。
- 第二联通过“娇女严妆”传达了对美的追求,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切背后的功利。
- 第三联“忽忆情亲焦土下”则引入了诗人的思乡情怀,情感瞬间跌宕。
- 第四联则通过“佯看罗袜掩啼痕”表达了对眼泪的掩饰与无奈,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华灯”比作繁华的生活,强调其奢华。
- 对比:宴会的热闹与故乡的焦土形成鲜明对比,突显情感的深邃。
- 拟人:通过“怜惜”的情感赋予无形的情感以形象。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宴会的繁华与对亲人的怀念,表达了对家国情怀的忧虑与思念,同时对社会的不公进行深刻反思,揭示了豪华背后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华灯: 代表繁华生活的表象。
- 娇女: 象征美好与脆弱。
- 焦土: 代表战乱与破败的现实。
- 罗袜: 显示女性的柔弱与情感的脆弱。
- 啼痕: 代表悲伤与思念的印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焦土”主要象征什么?
A. 繁华的城市
B. 乡土的破败
C. 美丽的景色
D. 欢乐的宴会 -
“娇女严妆侍玉樽”中的“严妆”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美的追求
B. 对生活的厌倦
C. 对情感的冷漠
D. 对社会的不满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同样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 《离骚》 屈原:表达了对国家、故乡的深切情感。
诗词对比:
- 《登高》 杜甫与《所闻》鲁迅:两者都反映了对现实的无奈,但鲁迅的诗更突出个人情感的深邃与对社会的批判。
参考资料:
- 鲁迅作品集
-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