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汉高礼义入陵夷,
械到萧何更有谁。
惟有子房云外客,
不称名字冠当时。
白话文翻译:
汉朝的高祖刘邦,礼义之道被践踏得如此彻底,
在他死后,萧何是唯一能够支撑大局的人。
唯有张良这位云游的客人,
虽然他没有名声,却是当世的杰出人物。
注释:
- 汉高:指汉高祖刘邦。
- 礼义:指礼节和道义。
- 陵夷:陵墓被夷平,也可以引申为大权被破坏。
- 械:器械,这里指的是权力、兵器等。
- 萧何:汉初名臣,辅佐刘邦。
- 子房:张良的字,指张良。
- 云外客:意指张良是一个流浪者,居无定处,但才华横溢。
- 不称名字:指他不以自己的名字为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字景融,号惭愧,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主要以诗词见长,作品多反映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悟,风格清新而又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北方金朝与南宋的对峙时期,诗人借古喻今,通过对汉初历史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思考,表现了对真正人才的渴望与对权臣的反思。
诗歌鉴赏:
《咏史上·萧张二首》以汉高祖刘邦的礼义崩坏为切入点,展现了权力更迭与历史人物的命运。开篇提及汉朝的高祖,直接揭示了历史的悲剧。诗中的“礼义入陵夷”,不仅是对当时政治乱象的控诉,也传达了对道德沦丧的深思。
接着,诗人把目光投向萧何,作为刘邦的得力助手,他在历史的洪流中显得尤为重要。诗中“械到萧何更有谁”,表现出萧何在权力斗争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能独自支撑大局的重要性。萧何的存在,似乎是对汉朝初期的一种力量维系,然而这并不代表历史的光辉。
而张良的形象则更为特殊,他是“云外客”,虽身处历史之外,却是当时杰出的人物。这一形象的描绘,不禁让人反思:真正的英才不在权力中心,而是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之外,静静等待时机。全诗以深邃的历史感与对人物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切洞察,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汉高礼义入陵夷:汉高祖刘邦的礼义之道在历史的洪流中被彻底破坏,暗示权力的腐败与道德的沦丧。
- 械到萧何更有谁:在权力的斗争中,只有萧何这位能人可以撑起大局,表现出他在历史中的重要性。
- 惟有子房云外客:张良虽身处云外,但他的才华与智慧是无人可比的,强调了真正人才的稀缺。
- 不称名字冠当时:张良的成就虽不以名字为荣,却是当时真正的英雄,反映出对名声的淡泊。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仗,如“礼义”与“械”的对比,强化了诗的节奏感与对比效果。
- 典故运用:运用了历史典故,如萧何、张良,增强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汉初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道德沦丧的惋惜,同时也对真正人才的渴求与对权力中心的反思。诗人在历史的镜子中,透视出对现实的批判与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礼义:象征着道德与正义,反映出人们对社会秩序的期盼。
- 萧何:代表着历史中的智者,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和稀缺性。
- 子房:张良的代称,象征着隐士与智者,体现了超然的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汉高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刘备
- B. 刘邦
- C. 曹操
- D. 诸葛亮
-
诗中提到的“云外客”指的是谁?
- A. 萧何
- B. 张良
- C. 韩信
- D. 吕布
-
“礼义入陵夷”意指什么?
- A. 道德被践踏
- B. 人才被埋没
- C. 权力被削弱
- D. 国家兴盛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咏史》 by 朱熹
- 《大风歌》 by 刘邦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y 韩愈
诗词对比:
- 《咏史》与《咏怀二首》:两者均通过历史人物反映个人情感,但《咏史》更侧重于历史的叙述,而《咏怀》则更关注个人命运。
两者在表现手法上均使用了历史典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更聚焦于历史的教训,后者则体现了个人的感慨与情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陈普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