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言四首》
时间: 2024-09-19 21:43: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禽言四首》
作者: 黎廷瑞 〔宋代〕
布谷布谷,十家九家逃亡屋。
去冬屯田买牛到黄犊,
今春军需剥皮共食肉。
无牛可耕休论饭,
秋粮要米从何办。
布谷布谷奈尔何,
江南渐少淮南多。
白话文翻译
布谷鸟在叫,十家九家都逃离了家园。
去冬为了屯田买来的牛如今已经变成了黄犊,
而今春的军需已经剥下了牛皮,大家只能共食肉。
没有牛来耕地,饭也无从谈起,
秋天的粮食要米从哪里来呢?
布谷鸟在叫,我们该怎么办?
江南的牛渐渐少了,而淮南的牛却多了。
注释
- 布谷: 指布谷鸟,春天鸣叫,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屯田: 指为了保留粮食而进行的集约化耕作。
- 剥皮共食肉: 形象地描绘了战争时期的困境,牛被剥皮后作为食物。
- 江南、淮南: 地理位置,江南指长江南岸,淮南指淮河以南地区,反映出因战乱而导致的物资短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廷瑞,宋朝诗人,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著称。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当时的社会动荡和人们的生活困境,风格质朴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战乱频繁的时期,农民因战乱而流亡,生活困顿,诗人通过对布谷鸟的描写,反映了社会动荡对百姓生活的深刻影响,表达了对家园破碎和生存困境的忧虑。
诗歌鉴赏
《禽言四首》以布谷鸟的叫声为引子,展现了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诗人用朴素而直接的语言,描绘了农村的悲惨现状。开篇的“布谷布谷”不仅引起读者的注意,更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却与逃亡的人群形成鲜明对比。接着,通过对农民生活的细致描写,表现出他们在困境中的无奈与绝望。诗中提到的“无牛可耕休论饭”,更是将人们的生存危机推向高潮,表现出农民在战乱中失去生计、无法谋生的无奈。最后一联“江南渐少淮南多”则反映了因战乱而导致的地方资源的不均衡,暗示了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生活状况。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沉的情感,传达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布谷布谷,十家九家逃亡屋: 布谷鸟的叫声引起读者注意,反映出战乱使得大多数人流亡,家园破碎。
- 去冬屯田买牛到黄犊: 农民因屯田而买牛,但因战争使牛变为黄犊,暗示生计的困境。
- 今春军需剥皮共食肉: 战争的需要让人们不得不剥皮吃肉,表现出生存的艰难。
- 无牛可耕休论饭: 描绘出没有牛的农村,无法耕作,生存面临困境。
- 秋粮要米从何办: 质疑秋天的粮食从哪里来,表现出对未来的无助感。
- 布谷布谷奈尔何,江南渐少淮南多: 布谷鸟的叫声似乎在呼唤,但现实中江南的牛越来越少,而淮南的牛却多了,反映出资源的不均。
修辞手法
- 拟人: 将布谷鸟的叫声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对仗: 诗句中“无牛可耕休论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 通过“剥皮共食肉”比喻战争带来的极端困境与生存压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聚焦于战争带来的社会动荡与人民的困境,表达了诗人对民生问题的深切关注与忧虑,展现出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布谷鸟: 象征生命与希望,却因战乱而显得无奈。
- 牛: 象征农业与生计,失去牛意味着失去生活的基础。
- 逃亡: 反映出战争带来的恐惧与无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布谷鸟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战争的恐惧
C. 家园的破碎
D. 农田的丰收 -
诗中提到“无牛可耕”,说明了什么问题? A. 农业丰收
B. 生活富裕
C. 战争导致的生计困境
D. 人们的无聊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赞美自然
B. 反映社会动荡与民生疾苦
C. 描述个人情感
D. 讲述历史故事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 同样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展现出更为沉重的情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从自然的角度反映人事的变迁,表达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