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水名多士,清河最有声。
人危孔北海,帝识柳宜城。
蜀险谈间固,蛮讧檄到平。
凌烟何处在?风雨上铭旌。
白话文翻译
白水这一带人才辈出,而清河的名声最为显赫。
在孔北海处于危难之际,帝王都知道柳宜城的英雄。
蜀地的险峻让人谈论,而蛮族的战书已经通报到平地。
“凌烟”这个地方如今在哪里呢?风雨中只见到上面的铭文旗帜。
注释
- 白水:指白水河,历史上与人才的聚集有关。
- 清河:同样是一个地名,代表着某个地方的名声。
- 孔北海:指孔子家族后人,寓意高洁的人。
- 帝:指皇帝。
- 柳宜城:历史人物,可能是指某位勇士或将领。
- 蜀:指蜀地,地势险峻。
- 蛮讧:指少数民族的冲突。
- 凌烟:可能指某个历史遗迹或地名。
- 铭旌:指铭文和旗帜,象征荣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汝贤,号石泉,浙江人,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政治家。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著称,擅长描写山水与人文情怀。范成大生活在南宋时期,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与社会的变迁,作品常反映出对时局的深切关注。
创作背景
《龙学侍郎清河侯张公挽词》是范成大为故人所作的挽词,表达了对朋友的怀念和哀悼之情。张公是一位在清河地区有声望的人物,诗中提及的诸多历史典故与地名,反映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诗歌鉴赏
这首挽词通过对清河侯张公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开头两句以“白水名多士,清河最有声”引出主题,强调了张公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突出了他所处的环境与地位。接下来的几句则转向对当时局势的思考,提及孔北海的危难和帝王的识人之明,令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责任的重大。
诗中既有对个体的追悼,也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观。最后两句则用“凌烟何处在”引导读者思考历史的变迁,风雨中的铭旌则象征着历史的荣耀与沧桑,既是对朋友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水名多士,清河最有声。
这里指出白水地区人才众多,而清河的名声最为显赫,暗示张公在其中的重要性。 -
人危孔北海,帝识柳宜城。
引用历史人物,显示张公在危难时刻的英雄气概,说明他在国家与历史中的地位。 -
蜀险谈间固,蛮讧檄到平。
提到蜀地的险峻与战乱,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
凌烟何处在?风雨上铭旌。
结尾对历史的追问,象征着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索。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采用了对仗的手法,使得语言更加优美。
- 比喻:将历史的变迁比作风雨中的铭旌,象征着光荣与责任。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人的怀念与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同时也体现了对英雄人物精神的推崇。
意象分析
- 白水:象征着人才与文化的积淀。
- 清河:寓意名声与影响力。
- 孔北海:象征高洁与忠诚。
- 铭旌:象征历史的荣誉与责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白水”主要指什么?
- A. 河流
- B. 城市
- C. 人才聚集地
-
“凌烟何处在?”中的“凌烟”指的是什么?
- A. 地名
- B. 人名
- C. 事物
-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 A. 描写风景
- B. 哀悼友人
- C. 赞美自然
答案
- C. 人才聚集地
- A. 地名
- B. 哀悼友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与对国家的思考,但风格上更加豪放。
- 杜甫的《春望》:在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更加沉重和悲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