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王巩独眠》
时间: 2024-09-19 21:13: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王巩独眠
作者:苏轼 〔宋代〕
居士身心如槁木,
旅馆孤眠体生粟。
谁能相思琢白玉,
服药千朝偿一宿。
天寒日短银灯续,
欲往従之车脱轴。
何人吹断参差竹,
泗水茫茫鸭头绿。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居士的身心如同枯木般无生气,旅馆中孤独入眠,身体干瘪如同生了粟米。谁能牵挂思念,像雕琢白玉般精细?即使服下千朝的药,也只换来一晚的安宁。天寒日短,银色的灯光仍在闪烁,想要前往的路上,车轮却脱了轴。是谁在吹断那参差不齐的竹子,泗水边上,鸭头的绿色在渺茫的水面上浮现。
注释
字词注释:
- 居士:隐士,指修身养性的人。
- 槁木:枯木,比喻无生气的状态。
- 粟:这里指的是干瘪的状态。
- 琢白玉:雕刻白玉,形容思念的细致和珍贵。
- 服药千朝:千朝是形容时间长,意为即使吃了很多药,也只能换来一夜的安眠。
- 银灯:指银色的灯光,象征夜晚的寂静。
- 従之:前往、去往。
- 脱轴:车轮掉落,形容失去方向或无法前行。
- 参差竹:形容竹子生长不齐,暗示环境的荒凉。
- 泗水:泗水是一条河流,鸭头绿指水中的鸭子和水草。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琢白玉”可联想到古代对美的追求与思念的细致,而“泗水茫茫”则可引申出对自然的描绘和对孤独的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散文和书法均有极高成就,尤其以豪放派诗词闻名。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顿、孤独寂寞,常常思念故友。诗中反映了他对孤独生活的深刻体验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苏轼的《次韵王巩独眠》是一首抒发孤独与思念的诗。全诗以居士的身心状态开篇,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孤寂感。诗中“居士身心如槁木”一句,以“槁木”作比,形象地描绘了生命的干枯与乏味,令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失落。接着,孤独的旅馆生活加重了这种情绪,诗人用“体生粟”来形容自己的身体状况,给读者呈现出孤独的居士在寂静夜晚的无助感。
随着诗的深入,苏轼提到“谁能相思琢白玉”,表达了对爱情或友情的渴望与思念。这里的“琢白玉”不仅是对友人的思念,也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暗示了人际关系的珍贵。
诗的后半部分则描绘了寒冷的天气和旅途的艰辛,“天寒日短银灯续”表现出在严寒与短日的环境中,诗人仍在努力寻求温暖与光明,而“车脱轴”的描写则隐喻了前行的困境与无奈。
最后一句“泗水茫茫鸭头绿”将场景引入自然,似乎是对孤独中一丝希望的寄托,鸭头绿的描绘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美好。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传达出一种对人际关系和自然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居士身心如槁木:以“槁木”比喻诗人身心的疲惫与无生气。
- 旅馆孤眠体生粟:在旅馆中独自入睡,身体状态如同干瘪的粟米,表达孤独与萎缩的感觉。
- 谁能相思琢白玉:疑问句,表达对友人思念的渴望与无奈。
- 服药千朝偿一宿:即使经过多天的用药,也只能换来一晚的安宁,暗示内心的痛苦。
- 天寒日短银灯续:描绘寒冷短日的夜晚,银灯闪烁,象征着艰难的生存现状。
- 欲往従之车脱轴:想要前往的路上,车轮却脱落,象征着生活的困境。
- 何人吹断参差竹:问及是谁在吹断竹子,表面上是对自然的描写,深层则反映了人际关系的脆弱。
- 泗水茫茫鸭头绿:最后描绘自然景象,给人以生的希望与美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身心比喻为槁木,形象生动。
- 对仗:如“天寒日短”与“银灯续”,增强诗的韵律感。
- 疑问句:如“谁能相思”,增强情感的深度与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孤独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生活困境的无奈,展现了人对情感的渴望与对自然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槁木:象征无生气的状态,表现孤独。
- 白玉:象征美好与珍贵的人际关系。
- 银灯:象征夜晚的寂静与光明的渴望。
- 鸭头绿:象征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居士身心如槁木”中的“槁木”象征什么? A. 生机
B. 无生气
C. 美好
答案:B -
“服药千朝偿一宿”中“千朝”指的是什么? A. 一个月
B. 很长的时间
C. 一天
答案:B -
诗中描写的自然元素有哪些? A. 竹子
B. 鸭头绿
C. 以上皆是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怀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的孤独情怀:苏轼在《次韵王巩独眠》中表达了对孤独的深刻感悟,而李白在《夜泊牛津怀古》中则通过对历史的追思与自然的描绘,展现了对过往的怀念。两者在孤独感的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文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