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野望吟》
时间: 2025-01-16 22:30: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唐代〕
乌啼鹊噪昏乔木,
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
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
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
萧萧暮雨人归去。
白话文翻译:
在昏暗的乔木间,乌鸦啼叫,喜鹊喧闹,
清明时节,寒食节上,哪家在哭泣?
狂风吹过旷野,纸钱随风飘飞,
古墓上层层叠叠,春草已渐渐变绿。
棠梨花映衬着白杨树,
尽是生死别离的地方。
幽幽的泉水声,哭声听不见,
萧萧的暮雨中,行人正归去。
注释:
- 寒食:指寒食节,清明节前的一天,传统上人们在这一天禁火、吃冷食以纪念先人。
- 纸钱:祭祀时用来烧给死者的纸钱,以示祭奠。
- 古墓:指古人的坟墓,象征着去世者。
- 棠梨花:棠梨花是春天盛开的花,常用以象征离别与哀伤。
- 冥冥:形容幽暗的样子,这里指看不见的地方。
- 重泉:古代传说中死者的泉水,常用来象征阴间的哭泣。
典故解析: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传说为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为晋国忠臣,因不愿在战争中得功而隐居,后被封为寒食节以纪念。诗中提到的“清明寒食”是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直接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诗风和关注民生的主题而闻名。白居易的诗作品种丰富,内容涵盖了政治、人生、爱情等多个方面。
创作背景:
《寒食野望吟》创作于唐代,正值白居易的中年时期。他在这段时间经历了政治上的波折与人生的沉浮,此诗通过寒食节的背景,表达对生死、离别的深切感怀,反映了其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寒食野望吟》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沉思的诗。开篇以乌啼鹊噪的景象,描绘出一种昏暗、孤寂的氛围,仿佛在为寒食节的哀悼铺陈背景。白居易通过“谁家哭”引发读者对生死离别的深思。接着,诗中描述了纸钱随风飘飞,古墓草绿的景象,展现了生命的流逝和对逝去者的怀念。棠梨花与白杨树的映衬,暗示了生与死的交替,营造了一种哀愁的意境。最后,诗句“冥冥重泉哭不闻”表达了对死者的追思与无奈,结尾的“萧萧暮雨人归去”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无助。整首诗在意象上互相交织,情感上层层递进,充分体现了白居易对生死哲学的理解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乌啼鹊噪昏乔木:乌鸦啼叫,喜鹊喧闹,营造了一个静谧而又略显阴郁的环境。
- 清明寒食谁家哭: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对丧失与悲哀的思考。
- 风吹旷野纸钱飞:纸钱随风而舞,象征着祭祀的行为,体现了对逝者的怀念。
- 古墓垒垒春草绿:描绘了古墓的景象,春草绿意暗示着生命的延续与死亡的相对。
- 棠梨花映白杨树: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生与死的交织。
- 尽是死生别离处:强调生与死的交替与别离的无奈。
- 冥冥重泉哭不闻:重泉的哭声,象征对亡者的哀悼,却无法传达到人间。
- 萧萧暮雨人归去:暮雨中的行人,代表着孤独与归属感的缺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古墓与春草的生长比作生命的延续,暗示生死的循环。
- 对仗:如“乌啼鹊噪”与“清明寒食”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纸钱、泉水等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感伤气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寒食节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死离别的深刻思考,以及对逝者的怀念与哀悼。诗中充满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展现了白居易对人生命运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乌鸦:象征死亡与哀悼。
- 纸钱:祭奠死者的象征,代表对过去的追忆。
- 古墓:象征着历史与生命的终结。
- 棠梨花:生与死的交替,象征着离别的悲伤。
- 春草: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寒食节的由来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 A. 介子推
- B. 屈原
- C. 李白
-
“纸钱”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祭奠
- C. 生活
-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生与死的主题?
- A. 乌鸦与纸钱
- B. 白杨树与棠梨花
- C. 古墓与春草
答案:
- A. 介子推
- B. 祭奠
- A和B均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对国破家亡的感慨,表现了对生死的思考。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涉及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感伤。
诗词对比:
-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与杜甫《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生死离别的感慨,但白居易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体验,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动荡与人间的苦难。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文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