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琴南敬师》

时间: 2024-12-29 18:56:56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

师贫甚,炊不得米。

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

师怒,谓其窃,却弗受。

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诗词的原文内容: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白话文翻译:

在闽县,林琴南在六七岁时,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连米饭都无法做。林琴南得知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满米,背着送给老师。老师非常生气,指责他是偷窃,拒绝接受。林琴南回家告诉母亲,母亲笑着说:“如果心里真是善良,这怎么能算是修身的礼节呢?”于是她叫人准备,一次性送了一石米给老师,老师这才收下。

注释:

字词注释:

  1. 孝廉:指孝顺和有德行的人。
  2. :疏解、解决。
  3. :做饭。
  4. :拒绝。

典故解析: 此诗描绘了林琴南幼年时的孝敬之心与礼仪。古代重视师生关系,尊师重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部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此诗的作者不详,属于清代作品。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封闭的时期,文化教育发展,士人地位普遍受到重视。

创作背景: 此诗描绘了一个孝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对教育的重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师道的崇尚。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林琴南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士人对师长的尊重与感恩。故事情节简单,却饱含深意。林琴南虽然年幼,却已明白师者的不易,愿意以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师的关心与支持。他用袜子装米的举动,尽管被老师误解,却显示出他纯真善良的本性。这种奉献精神在当时乃至现在都值得赞扬。母亲的理解与支持,更加深了这种师生情谊的美好。整首诗传递出浓厚的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以及对师生关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介绍林琴南的身份、年龄及学习背景。
  • “师贫甚,炊不得米。”:揭示老师的贫困,显示了教育环境的艰苦。
  • “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林琴南得知后急忙回家,体现了他对老师的关心。
  • “师怒,谓其窃,却弗受。”:老师误解了他的好意,显示了师生之间的误会。
  • “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母亲的开导,强调了礼节的重要性。
  • “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母亲的行动,最终使老师接受了米,体现了对老师的真正尊重。

修辞手法:

  • 对比:林琴南的善良与老师的误解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故事的冲突感。
  • 象征:米象征着对知识的尊重与对师道的崇敬。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展现了师生之间深厚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关怀和对老师的支持。
  • 袜子:体现了林琴南的幼稚与真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林琴南多大时跟随老师读书?

    • A. 五岁
    • B. 六七岁
    • C. 八岁
  2. 林琴南用什么装米送给老师?

    • A. 袋子
    • B. 袜子
    • C. 碗
  3. 林琴南的母亲是如何看待他的行为的?

    • A. 生气
    • B. 赞赏
    • C. 笑着开导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师说》 by 韩愈:同样强调了尊师重道的重要性。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by 李白:两首诗虽主题不同,但都展现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典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