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参政李汉老》

时间: 2025-01-06 09:18:47

胡床稳坐已通津,何处更寻不二门。

八苦起时全体现,不知谁解报深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参政李汉老
释弥光〔宋代〕

胡床稳坐已通津,何处更寻不二门。
八苦起时全体现,不知谁解报深恩。

白话文翻译:

我稳坐在胡床上,已经渡过了河流,何处再去寻找那不二之门(即真理之道)呢?
在经历八苦(人生的苦难)时,真理全都显现出来,不知道谁能理解这份深厚的恩情。

注释:

字词注释:

  • 胡床:一种传统的坐具,常用于休息。
  • 通津:渡过水流,达到彼岸。
  • 不二门:佛教用语,指真理或觉悟之道。
  • 八苦:佛教教义中的苦难,指生、老、病、死等人生苦恼。

典故解析:

  • “不二门”出自佛教,表示超越二元对立的境界,是通向觉悟的入口。
  • “八苦”是佛教中阐述人生苦难的概念,强调世间的无常与痛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弥光,宋代高僧,精通佛理,常以诗歌表达对人生与佛教哲理的理解。他的作品多探讨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获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在释弥光参政李汉老之际写成,反映了他对人生苦难的思考和对真理的追求。李汉老可能是他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诗中表达了对其的敬重与感激。

诗歌鉴赏:

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人生的哲理。诗人在胡床上稳坐,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从容。他已“通津”,意味着他已渡过人生的艰难险阻,但对“何处更寻不二门”的思考,反映出他对真理的渴望与不懈追求。
“八苦起时全体现”一句,揭示出在经历人生的种种苦难时,真正的智慧与真理会显现出来。诗人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苦难的接受与理解,仿佛在告诉读者,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经历痛苦,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最后一句“不知谁解报深恩”,更是引人深思,谁能够真正理解这份从痛苦中获得的智慧与恩典呢?整首诗在哲理的探讨中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体现了释弥光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真理的追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胡床稳坐已通津:诗人安坐于胡床,象征着内心的安宁,已经渡过了人生的困境。
  2. 何处更寻不二门:在经历了苦难后,作者仍在思考真理之道,显示出对智慧的渴望。
  3. 八苦起时全体现:在经历八苦时,真理显现,强调苦难与智慧的关系。
  4. 不知谁解报深恩:对能够理解这份恩情的人表示疑惑,反映出对智者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隐喻:将“胡床”作为一种宁静的象征,与人生的苦难形成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苦难与智慧的关系,强调人生的意义在于经历痛苦后获得的觉悟与理解。诗人通过对真理的追求,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胡床:象征安宁和思考。
  • 八苦:代表人生的苦难,体现生活的无常。
  • 不二门:象征智慧与真理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八苦”指的是什么?

    • A. 快乐
    • B. 苦难
    • C. 财富
    • D. 名誉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胡床”象征着____

  3.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对真理的无奈与渴望。 (对/错)

答案:

  1. B
  2. 安宁与思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释弥光的诗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哲理的探讨,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个人的遭遇。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前者更为沉静,后者则更为激烈。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佛教文化与中国诗词》
  • 《释弥光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