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费华文挽诗二首
作者: 魏了翁
谨厚传燕国,宽和似蜀公。
材猷今世楷,论建古人风。
阅世心犹壮,忧时鬓已翁。
芸芸今有尽,归去得全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费华文的追悼。诗人认为,费华文在为人处世上谨慎而厚道,宛如燕国的贤人;他宽厚待人,像蜀国的公子。费华文的才华和见识堪称当世的楷模,讨论起古代的名士风范让人感叹。诗人尽管阅历丰富,内心仍然充满激情,但年岁已大,白发渐生。世间的繁华终会消逝,归去后是否能得到圆满的结局呢?
注释:
- 谨厚:指为人谨慎而厚道。
- 燕国:古代中国的一个国家,以贤人著称。
- 宽和:指性情宽容和善。
- 蜀公:指蜀汉的刘备,因其仁德受到人们的尊敬。
- 材猷:指才能与谋略。
- 楷:榜样、模范。
- 论建:指讨论古人的成就与风范。
- 阅世:经历世事。
- 心犹壮:内心依然充满激情与力量。
- 忧时:对时局的忧虑。
- 鬓已翁:指白发已生,年岁渐长。
- 芸芸:繁华、众多。
- 全终:最终能得以安宁与归宿。
典故解析:
- 燕国贤人:燕国历史上有许多贤士,象征着智慧与仁德。
- 蜀公:刘备以仁爱之心著称,常被后人称颂。
- 此诗通过对古代贤人的敬仰,表达了对当代人品的赞美与追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字子英,号少游,宋代诗人,尤以咏史和挽诗见长。他的诗风简练而深邃,常以历史人物为题,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费华文为魏了翁的友人,因其去世而作此挽诗,表达对他的追悼与怀念。此时正值宋代中期,社会变迁剧烈,诗人对时代的忧虑与对友人的缅怀交织在一起。
诗歌鉴赏:
此诗以四句简练的文字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费华文的追悼与敬仰。开头两句通过对比燕国与蜀国的贤人,展现了费华文的品德与气度,显示出作者对其的高度评价。接下来的句子则转向自身,诗人虽经历了世事的洗礼,但内心依然充满激情,这种心理状态的反差不仅反映了诗人的矛盾情感,也让人感受到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
诗的最后两句以“芸芸今有尽”结束,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与繁华易逝的感慨,似乎在提醒读者珍惜当下。这种对比与反思,使整首诗在哀悼之余,升华出深刻的哲理,启示读者思考生命与时间的意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谨厚传燕国:形容费华文为人处世的宽厚与谨慎。
- 宽和似蜀公:比喻他宽容待人的态度,像蜀公刘备一样。
- 材猷今世楷:赞美费华文的才华与谋略,成为当世的榜样。
- 论建古人风:通过讨论古代名士,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 阅世心犹壮:尽管经历了世事,诗人心中依然充满激情。
- 忧时鬓已翁:表达对时代变迁的忧虑,感叹白发渐生。
- 芸芸今有尽:对繁华世界的无奈感慨,暗示世事无常。
- 归去得全终:思考人生归宿,渴望得到安宁与圆满。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的“谨厚”与“宽和”,“材猷”与“论建”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费华文比作古代贤人,突出其品德。
- 反复:通过反复强调“今”与“古”,表现对历史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费华文的追悼,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时代变迁的忧虑,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国:象征着智慧与仁义。
- 蜀公:代表宽厚与仁德。
- 鬓: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流逝。
- 芸芸:代表繁华与世事的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费华文在诗中被比作哪个古代国家的贤人? A. 魏国
B. 燕国
C. 蜀国
D. 楚国 -
诗人对费华文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什么方面? A. 才华
B. 为人处世
C. 个人经历
D. 家庭背景 -
诗中“心犹壮”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安静
B. 绝望
C. 激情
D. 疲惫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了对时代与人生的感慨,情感深沉而复杂。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反映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情感也与魏了翁的作品有相似之处,但更侧重于个人的历史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