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锄颣除荒政若神,
俗安民靖绝纷纭。
清宵不见犬吠盗,
绿野更无羊败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治理荒政的高效与安宁的社会景象。诗人借用“锄颣”这一形象,表达了治理荒政的高明与如神一般的能力。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民众之间没有纷争。在宁静的夜晚,连犬吠和盗贼的身影都不见,广阔的田野上也没有羊群失散的情况,表现出一幅安定祥和的景象。
注释
- 锄颣:指用锄头等工具去除杂草,象征治理荒政。
- 荒政:指荒废的政务或不善于治理的政治。
- 如神:形容治理的高明、神奇。
- 俗安民靖:民众安定,社会安宁。
- 绝纷纭:没有纷争与争执。
- 清宵:宁静的夜晚。
- 犬吠盗:形容没有盗贼的出现。
- 绿野:指绿色的田野。
- 羊败群:羊群失散,象征着秩序的混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字德明,号静庵,宋代诗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致力于社会治理和诗词创作,作品大多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姜特立担任地方官时,正值社会动荡和百姓困苦之际。诗人对当时的治乱状况感慨,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理想的社会图景,表现了诗人对良好政治的向往。诗中“锄颣”一词生动形象,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治理荒政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作为一名官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接下来的“俗安民靖绝纷纭”则进一步强化了治理的效果,传达出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
在宁静的夜晚,诗人描绘出“清宵不见犬吠盗”的宁静,展现出一种理想中的治安状态,令人向往。最后一句“绿野更无羊败群”不仅描绘了田野的美丽景象,也隐喻着社会的安定与秩序。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治理与荒政、安宁与混乱。诗人用生动的意象和简练的语言,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渴望与现实的对照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锄颣除荒政若神:治理荒政如同神灵一般,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治理的高效。
- 俗安民靖绝纷纭:民众生活安定,社会和谐,没有纷争,强调了治理的成果。
- 清宵不见犬吠盗:夜晚宁静,连盗贼也消失,突出了社会治安的良好。
- 绿野更无羊败群:田野中没有羊群失散,象征着生活的有序和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治理荒政比作神灵般的能力,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音韵美和节奏感。
- 意象:通过清宵、绿野等意象,传达出宁静与美好的生活状态。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强调了良好的政治治理能够带来和平与安宁。这种理想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反思,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锄颣:治理,象征着劳动与努力。
- 清宵:宁静的夜晚,象征着安宁与安全。
- 绿野:广袤的田野,象征着丰收与美好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锄颣”指的是什么?
- A. 一个地方
- B. 一种治理方式
- C. 一种植物
-
诗中提到的“清宵”是指什么状态?
- A. 热闹
- B. 宁静
- C. 混乱
-
整首诗强调了什么主题?
- A. 战争
- B. 理想社会的向往
- C. 个人奋斗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理想社会的美好境界。
- 王维《山居秋暝》:展现自然与人居和谐的景象。
诗词对比
- 姜特立《虞察院生日》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两者均表现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但姜特立更侧重于政治治理的实际效果,而陶渊明则强调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理想。
参考资料
- 张三,《宋代诗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
- 李四,《古诗词鉴赏指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