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戏赠世弼用前韵
盗跖人肝常自饱,
首阳薇蕨向来饥。
谁能著意知许事,
且为元长食蛤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诗中提到盗跖(一个贼)总是能吃到人肝,而首阳的薇蕨却常常饥饿。谁能认真对待这些事情呢?不如随意些,像元长一样去吃蛤蜊。
注释:
- 盗跖:指古代传说中的盗贼,象征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利益。
- 人肝:指代贼人所需的牺牲品,暗指残酷和自私。
- 首阳:指首阳山,山中有薇蕨,象征清贫与饥饿。
- 元长:指元长,或许是指贪图享乐的人,意在强调无所顾忌的生活态度。
- 蛤蜊:代表简单的食物,象征随意的生活。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属于“苏黄”派,其诗风豪放,语言简练,擅长用典。
-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下创作的,反映了作者对世事的冷静观察和对生活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盗跖人肝常自饱”开篇,直接引入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诗人通过对比,展示了在这个社会中,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而残酷无情,而那些追求简单生活的人却常常遭受饥饿和冷落。首阳的薇蕨象征了心地善良的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所遭受的困境。最后一句“且为元长食蛤蜊”则传达了一种对现状的无奈和随遇而安的态度,暗示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中,不如放下执念,追求简单的快乐。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思想,向读者传达了对人性、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盗跖人肝常自饱”:揭示了社会中一些人以他人的痛苦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 第二联“首阳薇蕨向来饥”:对比那些正直的人,虽然无辜却常常遭受饥饿。
- 第三联“谁能著意知许事”:提出对这种现象的困惑和无奈,质疑世人是否能真正理解这些问题。
- 第四联“且为元长食蛤蜊”:以轻松的口吻表达对生活的放下与随意态度。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盗跖与首阳薇蕨,突出人性与社会的矛盾。
- 象征:人肝、薇蕨和蛤蜊分别象征了贪婪、清贫和简单的生活方式。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无情,强调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盗跖:象征着贪婪和不择手段的人。
- 人肝:意味着牺牲和痛苦,是对社会冷漠的反映。
- 首阳:象征着清贫和坚守原则的人。
- 蛤蜊:代表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暗示对世俗的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盗跖”指代什么?
A. 一位正直的士人
B. 一个贪婪的贼人
C. 一位隐士
D. 一位文人 -
“首阳薇蕨向来饥”中的“饥”指什么?
A. 对食物的渴望
B. 对名利的渴望
C. 对生活的无奈
D. 对朋友的思念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可以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李白的《月下独酌》,它们同样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 诗词对比:王维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观与内心的宁静,黄庭坚则更关注社会现象与人性的复杂,两者在主题和风格上具有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选》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