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铜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
白话文翻译:
在青铜峡里的韦州路上,十个去从军的人中有九个回不来。战死者的白骨堆积如沙,而沙子又像雪一样白。将军啊,不要再登上望乡台了,因为那里只会让你更加思念家乡。
注释:
- 青铜峡:地名,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 韦州路:古代道路名,连接青铜峡与韦州(今宁夏同心县)。
- 十去从军九不回:形容从军者死亡率高,多数无法生还。
- 白骨似沙沙似雪:比喻战死者的白骨堆积如沙,沙子又像雪一样白,形容战场惨烈。
- 望乡台:古代建筑,供人登高望远,思念家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舜民,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其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士兵命运的同情。此诗反映了宋代边疆战争的残酷和对士兵命运的无奈。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作者西征回途中,目睹战场惨状,感慨士兵命运而作。诗中通过对战场白骨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士兵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深刻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悲惨命运。首句“青铜峡里韦州路”,点明了地点,为后文的惨烈景象做了铺垫。次句“十去从军九不回”,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从军者的死亡率,令人触目惊心。后两句“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通过比喻和劝诫,进一步强化了战争的惨烈和对士兵的同情。全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是一首反映战争悲剧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铜峡里韦州路”:点明地点,为后文的惨烈景象做铺垫。
- “十去从军九不回”: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从军者的死亡率,令人触目惊心。
- “白骨似沙沙似雪”: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的惨烈景象。
- “将军休上望乡台”:劝诫将军不要登上望乡台,因为那里只会让他更加思念家乡,暗示战争的无情和士兵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白骨似沙沙似雪”,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的惨烈景象。
- 夸张:“十去从军九不回”,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从军者的死亡率。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惨状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士兵的同情,呼吁人们反思战争的意义和代价。
意象分析:
- 白骨:象征战死者的遗骸,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 沙、雪: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的惨烈景象,同时也象征了士兵命运的无奈和凄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十去从军九不回”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夸张 C. 拟人 D. 对仗
- “白骨似沙沙似雪”中的“沙”和“雪”分别象征什么? A. 沙象征战场的惨烈,雪象征士兵命运的无奈。 B. 沙象征士兵的命运,雪象征战场的惨烈。 C. 沙和雪都象征战场的惨烈。 D. 沙和雪都象征士兵命运的无奈。
- 诗的最后一句“将军休上望乡台”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将军的敬仰 B. 对士兵的同情 C. 对战争的厌恶 D. 对家乡的思念
答案: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兵车行》:同样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士兵的同情。
- 王昌龄《出塞》:描绘了边塞士兵的艰辛和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张舜民《西征回途中二绝》与杜甫《兵车行》:两者都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但张诗更侧重于对士兵命运的同情,而杜诗则更多地批判了战争的非理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舜民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 《杜甫全集》:收录了杜甫的《兵车行》等相关作品,可供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