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李侍御
贾至 〔唐代〕
我年四十馀,已叹前路短。
羁离洞庭上,安得不引满。
李侯忘情者,与我同疏懒。
孤帆泣潇湘,望远心欲断。
白话文翻译:
我已经四十多岁,感叹人生的道路是如此短暂。
在洞庭湖上漂泊,怎能不感到满心的惆怅。
李侯是个忘情的人,与我一样感到懒散。
孤帆在潇湘水面上漂流,望着远方,我的心情仿佛要断裂。
注释:
字词注释:
- 年四十馀:四十多岁,感叹年纪已大。
- 前路短:人生的道路短暂,暗示对未来的感慨。
- 羁离:漂泊、离别的状态。
- 洞庭:指洞庭湖,是古代著名的湖泊,象征着思乡与忧愁。
- 引满:引起满心的惆怅。
- 李侯:李侍御的称呼,表示对其的敬称。
- 忘情者:忘却情感的人,指李侯。
- 孤帆泣潇湘:孤独的帆船在潇湘水面上漂流,表达孤独与悲伤。
- 心欲断:心情沉重,感到悲伤。
典故解析:
- 洞庭湖:古代文人常用景物表达情感,洞庭湖因其美丽而常被用来寄托诗人的思乡情怀。
- 潇湘:指湘江,古时常与愁苦、离别相联系,寓意深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贾至,唐代诗人,生于唐玄宗时期,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贾至的诗作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友情的珍视。
创作背景:
《送李侍御》创作于贾至与李侍御分别之际,李侍御可能是贾至的朋友或同事。诗中流露出对友人的不舍与人生短暂的感慨,反映了作者的情感深邃与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送李侍御》是一首充满感情的送别诗。诗人贾至用简单而真挚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整首诗以个人的情感为核心,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的结合,展现出一种深沉的离愁。开头两句直白地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叹,紧接着将视线转向与友人李侯的羁旅之情,传达出一种相似的懒散与无奈。
“孤帆泣潇湘”是全诗的高潮部分,以生动的意象表现了离别的悲痛,孤帆在潇湘水面上漂流,恰如游子在外的孤独与惆怅。这种情感通过“泣”字得以强调,使得离愁更加浓烈。最后一句“望远心欲断”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内心挣扎,体现了难以割舍的情感。
整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四句的格式,简洁而有力,极具感染力。诗中的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动人的意境,给人以深刻的思考。通过对离别的感慨,诗人不仅仅表达了个人情感,也反映了普遍的人生哲理,令人产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年四十馀,已叹前路短。
- 诗人感叹自己年纪已过四十,人生的旅途已经不再漫长,透露出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
羁离洞庭上,安得不引满。
- 在洞庭湖上漂泊,心中自然生出满满的忧伤与惆怅。
-
李侯忘情者,与我同疏懒。
- 李侯与诗人同样感到懒散,似乎双方都在放任自己的情感与生活。
-
孤帆泣潇湘,望远心欲断。
- 孤独的帆船在潇湘水面上漂流,诗人望着远方,心情悲伤得几乎要断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帆与悲伤联系,形象地表现出离别时的感情。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各自形成的意境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将孤帆赋予情感,使其“泣”,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楚。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友人的送别,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与对友情的珍惜,体现了深厚的情感基调。诗人用自然景象映射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展现出一种普遍的离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帆:象征孤独与漂泊,体现离别的无奈与哀伤。
- 潇湘:寓意深远,常用于表达离愁别绪。
- 洞庭:象征思乡与离别,承载了诗人的情感寄托。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意象中的自然景物不仅服务于情感的表达,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孤帆的意象常常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相联系,潇湘则是离愁的象征,洞庭湖则是一个常被文人咏叹的地方,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李侯”指的是谁?
A. 诗人自己
B. 诗人的朋友
C. 一个虚构的人物
D. 诗人的敌人 -
“孤帆泣潇湘”中的“泣”字有什么特殊含义?
A. 表示欢笑
B. 表示悲伤
C. 表示愤怒
D. 表示平静 -
诗中提到的“洞庭”是指哪个地方?
A. 一座山
B. 一条河
C. 一片湖
D. 一座城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别》 王之涣
- 《夜泊牛津》 王维
诗词对比:
《送别》(王之涣)与《送李侍御》同样表达了离别时的感情,但王之涣的作品更侧重于对友人的祝福与美好回忆,而贾至则更倾向于内心的孤独与惆怅。两者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示了离别的深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