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大明宫,两省僚友》

时间: 2025-01-16 22:31:29

银烛熏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银烛熏天紫陌长,
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
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
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
朝朝染翰侍君王。

白话文翻译:

诗中描绘了一个清晨的场景,银色的烛光照亮了紫色的道路,禁城内春天的气息在晨曦中弥漫。千条柔弱的柳枝垂下,似乎在青色的栏杆上轻轻摇曳,百啭的黄莺在华丽的建筑旁欢快地鸣唱。佩剑的声音伴随着玉阶的步伐,身上的衣服和香气从御炉中飘出。大家在凤池上共享皇恩,日日都在朝堂中为君王效力。

注释:

  • 银烛:指的是用银制成的蜡烛,用来形容光亮。
  • 紫陌:指紫色的道路,古时常指繁华的街道。
  • 禁城:皇宫的称呼,象征权力和威严。
  • 弱柳:指柔弱的柳树,春天的新芽。
  • 青琐:青色的栏杆,象征高雅。
  • 百啭流莺:形容黄莺的鸣叫声美妙动听。
  • 剑佩声:指佩剑所发出的声音,象征武士的气度。
  • 玉墀:指皇宫的台阶。
  • 御炉香:皇宫中焚香的炉子,象征高贵的生活。
  • 恩波:恩泽的波动,形容君王的恩惠。
  • 染翰:指书写,形容为君王服务的文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贾至,唐代诗人,曾任太常博士,擅长五言诗,诗风清新自然,常以优美的景色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盛世,描绘了早晨在大明宫的优美景象,表达了当时文人对朝廷的忠诚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早朝大明宫,两省僚友》是一首描绘清晨宫廷景色的诗。诗中以“银烛熏天”的开头,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春日清晨,禁城的春色在晨曦中显得愈加苍翠,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作者通过细腻的意象,将春天的气息与宫廷的气氛结合在一起,展现了生动且富有层次的景象。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一句,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柳树和黄莺的描绘,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也象征着生命的活力。这种柔美的描写与宫廷的庄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一种和谐的美。

“剑佩声随玉墀步”一句,展现了身处权力中心的文官气度,佩剑的声音和衣冠的香气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典雅的氛围。最后两句“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则表明了作者对帝王的忠诚和对朝廷生活的向往,反映出文人对权力的依附与追求。

整首诗以优美的意境和细腻的描写传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宫廷生活的热爱,体现了唐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银烛熏天紫陌长:描写早晨的光线,银色的烛光照亮了道路,暗示着皇宫的奢华。
  2. 禁城春色晓苍苍:禁城的春天在晨曦中显得朦胧而美丽,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氛围。
  3. 千条弱柳垂青琐:细致描绘柳树的柔美,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4. 百啭流莺绕建章:黄莺的鸣叫声围绕在华丽的建筑周围,增添了生动的气息。
  5. 剑佩声随玉墀步:形容步入皇宫的声音,体现出文人的风采和气度。
  6. 衣冠身惹御炉香:身上的衣服沾染了皇宫中香炉的香气,突显出高贵的身份。
  7. 共沐恩波凤池上:表达了与众人一起享受皇恩的情景,表现出对帝王的感激。
  8. 朝朝染翰侍君王:日日为君王书写,表现出对朝廷的忠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银烛熏天”,用烛光比喻晨光。
  • 拟人:如“弱柳垂”,让柳树有形态。
  • 对仗:如“千条弱柳”与“百啭流莺”,工整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大明宫的春日景象,表现了文人对皇权的追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唐代盛世的繁荣与诗人的忠诚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银烛:象征奢华与光明。
  2. 弱柳:象征生命力与柔美。
  3. 流莺:象征春天的活力与欢快。
  4. 玉墀:象征权力与地位的尊贵。
  5. 凤池:象征皇权与恩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地点是哪个?
    A. 大明宫
    B. 长安
    C. 洛阳
    D. 江南

  2. “千条弱柳垂青琐”中的“弱柳”指的是什么?
    A. 强壮的柳树
    B. 柔弱的柳树
    C. 干枯的柳树
    D. 繁茂的柳树

  3. 诗中提到的“剑佩声”是指什么?
    A. 军人的声音
    B. 文人的步伐声
    C. 皇帝的声音
    D. 鸟儿的鸣叫声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贾至与王维:贾至的诗细腻而优雅,强调宫廷的生活;王维的诗则更加注重自然与内心的宁静,两者在表达情感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