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山居》
时间: 2025-01-06 10:52:38意思解释
满庭芳 山居
作者: 张宇初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折却乌藤,便寻茅屋,谁知剩水残山。
凿池种树,梅竹任萦环。
芳草閒花覆地,烟霞里藓径柴关。
无人到,春风秋月,松菊伴幽潺。
箪瓢随分过,无荣无辱,樵路渔湾。
与林猿谷,鸟暮乐朝欢。
扫净情尘业垢,披衣坐真息养还。
丹优游处,孤琴只鹤,霜露不凋颜。
白话文翻译:
折断乌藤,便去寻找茅草屋,谁知只剩下水和残山。
凿一个池子,种上树木,梅花和竹子任其环绕。
芳草和闲花覆盖大地,烟霞中小路通向柴门。
没有人来访,春风秋月,松树和菊花伴着幽静的潺潺流水。
箪瓢随分度日,无荣无辱,樵夫小路和渔湾。
与林中猿猴共处,鸟儿黄昏唱歌,早晨欢快。
扫净心中尘埃与业障,披衣坐下静息养生。
在这丹青优游之处,孤琴只伴白鹤,霜露也不使我凋零。
注释:
- 乌藤:一种藤本植物,常用于编制器具。
-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简陋房屋,象征隐逸生活。
- 芳草閒花:形容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
- 潺:流水声,常用来形容溪水的流动。
- 箪瓢:古代的简单器具,象征平淡生活。
- 林猿:指山林中的猿猴,常用作自然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宇初,明代诗人,以其清新的山水诗闻名,常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富有画面感。
创作背景: 此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表露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背景下,明代社会动荡与士人心态的变化,使得隐居成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
诗歌鉴赏:
张宇初的《满庭芳 山居》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之美的感悟。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宁静和谐的山居图景。开篇以“折却乌藤,便寻茅屋”引入,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环境的依恋与向往。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山间的生活,凿池种树,芳草闲花,这些自然元素不仅展示了诗人的生活情趣,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诗中“无人到,春风秋月”,传递出一种孤独却又清雅的情感。诗人并未感到寂寞,反而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着春风与秋月的变换,松菊的陪伴让他心中充满了安宁。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更是强调了对世俗的超脱,“无荣无辱”的态度,表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哲学。
整首诗的意象丰富,情感真挚,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的追求,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切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折却乌藤,便寻茅屋: 开头描述寻找隐居之所的情景,用“折却”表现出诗人对繁华生活的放弃。
- 谁知剩水残山: 反映出隐居后面对的自然状况,既有美丽的水山,又有残缺的现实。
- 凿池种树,梅竹任萦环: 描绘出诗人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梅竹象征高洁。
- 芳草閒花覆地: 表现出自然的繁盛与诗人的悠闲心境。
- 无人到,春风秋月: 传达出一种孤独而平和的生活状态。
- 无荣无辱,樵路渔湾: 表达对名利的淡泊与对自然生活的珍视。
- 扫净情尘业垢: 表示内心的清净与对世俗烦恼的超脱。
- 丹优游处,孤琴只鹤: 以孤琴与白鹤作结,展现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 以自然景象比喻内心世界,增强意境。
- 对仗: 句式对称,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 赋予自然以情感,使其更具亲和力。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强调了自然与内心宁静的重要性,传达出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乌藤: 象征脱离世俗的束缚。
- 茅屋: 隐居生活的象征。
- 梅竹: 高洁与坚韧的象征。
- 春风秋月: 自然的变化,象征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
- 孤琴: 代表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恬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满庭芳 山居》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张宇初
- C. 杜甫
-
诗中“凿池种树,梅竹任萦环”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自然的热爱
- B. 对城市生活的怀念
- C. 对名利的追求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权力的渴望
- B. 对隐逸生活和自然的向往
- C. 对爱情的思考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张宇初的《满庭芳 山居》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与隐逸生活的美,但张宇初更强调对世俗的超脱,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山水诗的艺术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