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和吴镜予中秋词原韵》
时间: 2025-01-14 16:39: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叶落惊秋,一年容易,可堪老境侵寻。月明如许,人立小桐阴。刚到九分圆处,池塘外,树影萧森。更同照,微尘国土,总总与林林。万家忧乐意,清光写尽,寂不闻音。只嗷嗷待哺,无数饥禽。怎奈湖山歌舞,是间乐,谁解思今。仅留得,满怀孤愤,泽畔有人吟。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叶子落下,惊醒了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一年过得如此容易,难以承受老去的侵袭。明亮的月光洒下,我站在小桐树的阴影下。月亮刚好圆到九分,池塘边的树影显得萧条凄冷。更有那微尘之地,尽与林木相映。万家的忧乐情绪,明亮的月光写尽了,却听不见任何声音。只有那些饥饿的鸟儿在哀鸣,等待着食物。面对湖山的歌舞,是一种乐趣,然而又有谁能理解我此时的思绪呢?我只留得满腔的孤愤,泽边还有人吟唱。
注释:
字词注释:
- 惊秋:秋天的到来让人惊觉。
- 老境:年老的境地,指时间的流逝和衰老的状态。
- 九分圆处:指月亮已接近满月。
- 萧森:形容树木的萧条与稀疏。
- 微尘国土:比喻微小的尘世,意境渺小。
- 嗷嗷待哺:形容饥饿的状态,像小鸟在叫。
典故解析:
- 月明如许:常用来描绘中秋夜的明月,常出现在古诗词中。
- 湖山歌舞:体现中国古代生活的乐趣与文化,古人常在月下吟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熊希龄,字梅溪,号子华,现代著名政治家和诗人,曾任中华民国内阁总理。其诗风兼具传统与创新,擅长抒情,常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中秋时节,正值秋季,诗人借助明月与秋景,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内心的孤独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继承了传统的诗歌韵律,而在内容上则展现了作者对生命流逝的深刻思考。开篇的“叶落惊秋”即直入主题,表达了对秋天的感受,叶子的凋零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令人感到一种紧迫感。接着,诗人通过“月明如许”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明亮的月光照耀下,诗人站在小桐树下,独自沉思。
在描写自然景象的同时,诗人并未忽视社会的忧乐,诗中提到“万家忧乐意”,反映了人间的百态,但在这宁静的夜晚,诗人却听不见“寂不闻音”,显示出一种孤独感。最后,诗人以“满怀孤愤”收尾,表达了在美好月光下,内心深处的苦闷与愤懑。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叶落惊秋: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到来,提醒人们时间的流逝。
- 一年容易:表达时间过得快,仿佛一转眼就是一年。
- 可堪老境侵寻:面对老去的侵袭,感到无奈与忧伤。
- 月明如许:月光的明亮程度,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 人立小桐阴:人独自在小树阴下,表现孤独。
- 刚到九分圆处:描述月亮的形态,暗示时间的变化。
- 池塘外,树影萧森:自然环境的萧条,映射心境的孤独。
- 万家忧乐意,清光写尽:社会生活的繁杂与月光的清冷形成对比。
- 只嗷嗷待哺,无数饥禽:描绘自然界的生存状态,暗示人类的无奈。
- 怎奈湖山歌舞,是间乐:尽管有乐趣,但诗人自感无乐。
- 谁解思今:感慨无人理解自己的孤独与思绪。
- 满怀孤愤:情感的集中与升华,表现内心的愤慨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情感相结合。
- 对仗:如“万家忧乐意,清光写尽”,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愤懑。诗人以月光为媒介,折射出人生的无奈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叶:象征时间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明月:象征美好与孤独的结合。
- 小桐阴:代表私人空间与思考的场所。
- 池塘、树影:自然环境的忧郁,映射诗人的心境。
- 饥禽:象征社会的无情与生存的不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九分圆处”指的是什么?
- A. 月亮快满
- B. 月亮缺角
- C. 日落
- D. 星星出现
-
“万家忧乐意”的意思是?
- A. 所有人都快乐
- B. 生活中有忧虑和快乐
- C. 只谈快乐
- D. 不关心他人
-
诗人站在“人立小桐阴”下,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兴奋
- D. 忧虑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熊希龄与李白的《静夜思》都是通过月光表达情感,但熊希龄更强调孤独与愤懑,而李白则是对家乡的思念,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现代诗歌鉴赏》
- 《熊希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