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鸣珮随鹓鹭,登阶见冕旒。
无能裨圣代,何事别沧洲。
闲夜贫还醉,浮名老渐羞。
凤城春欲晚,郎吏忆同游。
白话文翻译:
佩饰的鸣声随鹓鹭飞舞,登上台阶时见到冕旒的华美。
我无能为力来辅佐圣明的时代,为什么要在此与沧洲别离呢?
在这闲适的夜晚,我虽贫穷却还醉酒,名声渐渐老去让我感到羞愧。
凤城的春天即将过去,郎吏们却怀念当年的游玩。
注释:
- 鸣珮:佩戴的饰物发出的声音,象征着高贵与地位。
- 鹓鹭:一种美丽的鸟,常用来比喻高洁的人物。
- 冕旒:古代皇帝的冠冕,象征权力与威严。
- 圣代:指明君治世的时代。
- 沧洲:指大海与沧桑,表达对过往的怀念。
- 浮名:虚假的名声,指不真实的荣耀。
- 凤城:指古代的城市,象征繁华。
典故解析:
- 凤城:传说中的凤鸟栖息之地,象征美好的生活环境和理想的归宿。
- 鹓鹭:常被用作高洁与优雅的象征,暗示诗人心中的理想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纶,字仲明,唐代诗人,生于长安,以诗歌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事感怀,风格清新脱俗,感情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元旦之际,诗人表达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当下生活的无奈与感慨。面对春天的逝去,他对昔日游玩的朋友及共同经历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友谊的珍视。开篇“鸣珮随鹓鹭,登阶见冕旒”,画面感极强,描绘了登高望远的场景,同时暗示了诗人的追求与理想。接下来“无能裨圣代,何事别沧洲”,诗人自觉无力辅助明主,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惆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后两句“闲夜贫还醉,浮名老渐羞”则展现了诗人对浮华名利的厌倦,反映了他对内心真实情感的追求。最后一句“凤城春欲晚,郎吏忆同游”则以春天的逝去作为结尾,唤起对旧时光与友人相聚的怀念,情感更为浓厚。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士人的无奈与孤独,是对人生与友谊深刻的思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鸣珮随鹓鹭”:描绘高贵与优雅,表达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登阶见冕旒”:象征着追求的目标,但同时也暗示着距离。
- “无能裨圣代”:自觉无能,表达对时事的无奈。
- “何事别沧洲”:疑问句,反映出诗人对过往的眷恋。
- “闲夜贫还醉”:闲适的夜晚,透出诗人的淡泊与洒脱。
- “浮名老渐羞”:对名利的厌倦和羞愧,表明内心的矛盾。
- “凤城春欲晚”:对春天的感慨,象征时光的流逝。
- “郎吏忆同游”:回忆与朋友的美好时光,情感真挚。
-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尾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凤城春”比喻美好而短暂的时光。
- 拟人:春天的逝去被赋予了情感,增加了诗的感染力。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友谊、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名利的反思。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和对友人的回忆,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珍视与怀念,同时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内心的孤独。
意象分析:
- 鸣珮:象征高贵与地位,隐喻诗人的理想。
- 冕旒:权威与荣耀的象征,反映对权力的渴望。
- 浮名:对虚名的否定,强调内心真实的追求。
- 凤城:理想与美好的象征,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鸣珮”指的是什么? A. 鸟类
B. 佩饰的声音
C. 春天 -
“空对春欲晚”表达了诗人的哪种情感? A. 喜悦
B. 怀念与惆怅
C. 愤怒 -
诗中提到的“沧洲”象征了什么? A. 美丽的景色
B. 对过去的回忆
C. 失败的理想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与卢纶的诗都反映了对友谊及自然的珍视,但王维的诗更加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而卢纶则更注重内心的情感波动与对现实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