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

时间: 2025-01-07 20:37:06

圣贤性分良难并,好恶情怀岂得同。

荀子书犹非孟子,召公心未悦周公。

况令树立追高远,而使裁量属闇蒙。

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圣贤性分良难并,好恶情怀岂得同。荀子书犹非孟子,召公心未悦周公。况令树立追高远,而使裁量属闇蒙。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

白话文翻译:

圣贤的品性与常人难以并论,他们的好恶情感岂能相同。荀子的书虽批评孟子,召公的心却未曾悦服周公。何况要树立追求高远的目标,而使裁断属于愚昧无知。整个世界不理解又何足为怪,勇往直前不顾一切才是真正的豪杰。

注释:

  • 性分:本性,品性。
  • 良难并:很难相提并论。
  • 好恶情怀:喜好和厌恶的情感。
  • 荀子书犹非孟子:荀子的著作中批评孟子。
  • 召公心未悦周公:召公(周公的弟弟)心中并不完全赞同周公。
  • 况令:何况。
  • 树立:确立,追求。
  • 追高远:追求高尚远大的目标。
  • 裁量:判断,裁决。
  • 闇蒙:愚昧无知。
  • 举世:整个世界。
  • 力行无顾:勇往直前,不顾一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与欧阳修并称“欧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此诗通过对圣贤与常人的对比,表达了对于追求高尚理想的赞美和对世俗不解的淡然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曾巩对于圣贤与常人差异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于追求高尚理想的坚定信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曾巩通过此诗表达了对理想追求者的支持和鼓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圣贤与常人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于高尚理想的追求和对世俗不解的淡然态度。诗中“圣贤性分良难并”一句,直接点明了圣贤与常人在品性上的巨大差异,而“好恶情怀岂得同”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差异在情感上的体现。后文通过对荀子与孟子、召公与周公的对比,暗示了即使在圣贤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思想和观点。最后两句“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则是对那些不顾世俗眼光,勇往直前追求理想的人的赞美,体现了作者对于这种精神的推崇和鼓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圣贤性分良难并”:圣贤的品性与常人难以并论,强调了圣贤的非凡。
  2. “好恶情怀岂得同”:圣贤的喜好和厌恶情感与常人不同,进一步强调了差异。
  3. “荀子书犹非孟子”:荀子的著作中批评孟子,暗示了思想上的分歧。
  4. “召公心未悦周公”:召公心中并不完全赞同周公,进一步说明了即使在圣贤之间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5. “况令树立追高远”:何况要确立追求高尚远大的目标,强调了追求的重要性。
  6. “而使裁量属闇蒙”:而使裁断属于愚昧无知,指出了世俗的局限性。
  7. “举世不知何足怪”:整个世界不理解又何足为怪,表达了对于世俗不解的淡然态度。
  8. “力行无顾是豪雄”:勇往直前不顾一切才是真正的豪杰,赞美了追求理想的精神。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圣贤与常人的对比,突出了圣贤的非凡。
  • 暗示:通过对荀子与孟子、召公与周公的对比,暗示了思想上的分歧。
  • 排比:通过“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的排比,增强了语句的气势。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高尚理想的追求和对世俗不解的淡然态度,以及对勇往直前追求理想的人的赞美。

意象分析:

  • 圣贤:象征着高尚的品性和理想。
  • 荀子与孟子:象征着不同的思想和观点。
  • 召公与周公:象征着即使在圣贤之间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 力行无顾:象征着勇往直前追求理想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荀子书犹非孟子”是指什么? A. 荀子的著作中批评孟子 B. 孟子的著作中批评荀子 C. 荀子和孟子互相批评 D. 荀子和孟子互相赞扬

  2. 诗中“力行无顾是豪雄”表达了什么? A. 对世俗不解的淡然态度 B. 对勇往直前追求理想的人的赞美 C. 对圣贤与常人差异的认识 D. 对思想分歧的暗示

答案: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表达了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 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对于人生和理想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曾巩的《圣贤》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两者都表达了对于高尚理想的追求,但曾巩的诗更加强调了圣贤与常人的差异,而欧阳修的文章则更加注重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巩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唐宋八大家文集》:收录了曾巩的散文和诗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