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一首》

时间: 2025-01-07 20:36:30

食肉遗马肝,未为不知味。

食鱼必河豚,此理果何谓。

非鳞亦非介,芒否则皮如蝟。

见形固可憎,况复论肠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食肉遗马肝,未为不知味。食鱼必河豚,此理果何谓。非鳞亦非介,芒否则皮如蝟。见形固可憎,况复论肠胃。

白话文翻译:

吃肉却留下马肝,不能算是不知道味道。吃鱼一定要吃河豚,这种道理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既不是鱼鳞也不是甲壳,刺多得像刺猬的皮。光是看它的外形就已经很讨厌了,更何况还要讨论它的内脏。

注释:

  • 食肉遗马肝:指吃肉时留下马肝,比喻不懂得真正的美味。
  • 河豚:一种有毒的鱼,但其肉质鲜美,常被视为珍馐。
  • 非鳞亦非介:指河豚既不是有鳞的鱼,也不是有甲壳的生物。
  • 芒否则皮如蝟:芒刺,指河豚的刺;蝟,刺猬。这里形容河豚的刺多且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王安石、苏轼并称“宋代三大家”。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这首诗通过对河豚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美食的独特见解和对生活细节的深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品尝河豚或讨论河豚美食时所作,通过对河豚的描述,表达了对美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河豚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美食的独特见解。首句“食肉遗马肝,未为不知味”提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观点,即留下马肝并不代表不知道美味,暗示了真正的美味可能隐藏在不易察觉的地方。接着,作者通过对河豚的描述,强调了河豚的特殊性和危险性,既赞美了其美味,又警示了其毒性。最后两句“见形固可憎,况复论肠胃”则进一步强调了河豚的外形和内脏的不宜,体现了作者对美食的深刻理解和谨慎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食肉遗马肝,未为不知味:提出一个看似矛盾的观点,暗示真正的美味可能不易察觉。
  2. 食鱼必河豚,此理果何谓:提出吃鱼一定要吃河豚的观点,引发读者对这一观点的思考。
  3. 非鳞亦非介,芒否则皮如蝟:描述河豚的特殊外形,既不是鱼鳞也不是甲壳,刺多得像刺猬的皮。
  4. 见形固可憎,况复论肠胃:强调河豚的外形和内脏的不宜,体现了作者对美食的谨慎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芒否则皮如蝟”比喻河豚的刺多且硬。
  • 对比:通过对比马肝和河豚,强调了真正的美味可能不易察觉。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河豚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美食的深刻理解和谨慎态度,强调了真正的美味可能隐藏在不易察觉的地方,同时也警示了美食的危险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马肝:比喻不懂得真正的美味。
  • 河豚:象征着美味与危险并存。
  • 芒否则皮如蝟:形容河豚的刺多且硬,象征着不易察觉的危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食肉遗马肝”是什么意思? A. 吃肉时留下马肝 B. 不懂得真正的美味 C. 吃肉时只吃马肝 D. 吃肉时不吃马肝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食鱼必河豚”表达了什么观点? A. 河豚是最美味的鱼 B. 吃鱼一定要吃河豚 C. 河豚是最危险的鱼 D. 河豚是最常见的鱼 答案:B

  3. 诗中用“芒否则皮如蝟”形容了什么? A. 河豚的刺 B. 河豚的皮 C. 河豚的肉 D. 河豚的内脏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通过对春江晚景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对比:

  • 曾巩《食肉遗马肝》与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两者都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独特见解,但前者更侧重于对美食的理解,后者则更侧重于对自然美景的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巩等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是研究宋诗的重要参考书。
  • 《苏轼诗集》:收录了苏轼的诗作,是研究苏轼诗歌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