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赵端斋墓有感而书》

时间: 2025-01-04 08:50:11

流俗滔滔逐乱尘,典刑卓卓老宗臣。

山川在眼孤忠泪,风雨无家一梦身。

及奠生刍吾已晚,忍看宿草自成春。

方来世事谁能料,须认分兵护墓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流俗滔滔逐乱尘,典刑卓卓老宗臣。
山川在眼孤忠泪,风雨无家一梦身。
及奠生刍吾已晚,忍看宿草自成春。
方来世事谁能料,须认分兵护墓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赵端斋墓的感怀情绪。世俗的纷扰让人迷失,古老的典章制度却依然严谨。眼前的山川让我不禁流下孤独的忠诚之泪,风雨交加之中,我感到无家可归,宛如一场梦。及至为他献上祭品时,我已感到时已晚,心中不忍看到旧草已然发春。谁能预料世事的变迁,必须承认这分担守护墓地的责任。

注释:

  • 流俗:指世俗的风气或行为,带有贬义,形容不良的社会风气。
  • 典刑:古代法律或礼仪,意指古代的规范和制度。
  • 孤忠泪:指孤独的忠诚之泪,表达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与忠诚。
  • 奠生刍:奠:献祭,生刍:指供品,意为为死者献上生草作为祭品。
  • 宿草自成春:宿草:指枯草,成春:指重新长出新芽,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轮回。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著,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为特点。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赵端斋墓前,表达了作者对故人和时代变迁的感慨,反映了宋代士人对忠义与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对赵端斋墓的祭奠为切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重与对社会现状的反思。首句“流俗滔滔逐乱尘”开篇即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不堪,诗人用“滔滔”形容世俗的风气愈演愈烈,暗含对这种现象的无奈与愤慨。接下来的“典刑卓卓老宗臣”则用古老的典章制度与忠臣之道形成对比,表现出对传统价值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失望。

整首诗通过意象的变化,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山川与泪水的交融,体现出对故人的缅怀与对忠诚的坚持。“风雨无家一梦身”则描绘了诗人在风雨中无家可归的孤独感,既是对自我的反思,也是对历史的感慨。最后两句中,诗人以“忍看宿草自成春”来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生命轮回的哲思,结尾“须认分兵护墓人”则强调了对历史人物的尊重与保护,呼应了整首诗的主题。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流俗滔滔逐乱尘”:世俗风气如波涛涌动,令人迷失。
    • “典刑卓卓老宗臣”:古老的典章制度依然严谨,仿佛在提醒人们。
    • “山川在眼孤忠泪”:眼前的山川让我不禁流下孤独的忠诚之泪。
    • “风雨无家一梦身”:在风雨中无家可归,如同一场无尽的梦。
    • “及奠生刍吾已晚”:为他献上祭品时,感到一切都已太晚。
    • “忍看宿草自成春”:不忍见旧草已然发春,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 “方来世事谁能料”:谁能预料世事的变迁与无常。
    • “须认分兵护墓人”:必须承认守护墓地的责任。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世俗比作滔滔的波涛,传递出无奈与迷惘。
    • 拟人:将典刑与忠臣拟人化,强调古老制度的庄重。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现世的不满,反映了诗人对忠诚与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生命与时间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流俗:象征社会的混乱与庸俗,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堕落。
  • 典刑:古代的道德规范,象征着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 孤忠泪:表现出忠诚与怀念的情感,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 宿草: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轮回,寓意深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流俗”指的是什么?

    • A. 传统文化
    • B. 社会风气
    • C. 自然景观
  2. “山川在眼孤忠泪”中的“孤忠泪”意指?

    • A. 对故人的怀念
    • B. 对山川的感慨
    • C. 对世俗的无奈
  3. “须认分兵护墓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历史的无视
    • B. 对守护历史的责任感
    • C.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田园居》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对比陈著的《拜赵端斋墓有感而书》与杜甫的《春望》,前者侧重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对社会的反思,而后者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个人理想的失落。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