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司马台》
时间: 2025-01-19 16:50: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苏幕遮 司马台
作者: 李映斌 〔当代〕
域难屏,峰可据。千古登临,总有伤心处。
万里河山湮宿雾,遍倚危城,不见来时路。
抚残郫,思壮语。回首经年,猛志凭谁驻。
剩有高林栖倦羽,独坐清辉,聊把幽情赋。
白话文翻译:
在这片艰难的土地上,山峰可以作为依托。千古以来,登上高峰,始终有令人伤感之处。万里河山被浓雾笼罩,恍如依偎在这座危城上,却看不见来时的路。抚摸着残留的记忆,思绪中浮现出壮丽的言语。回首往年,心中的豪情壮志又能依靠谁来停驻?剩下的只是高林间栖息的倦鸟,独自坐在清辉之下,聊以抒发这份幽情。
注释:
- 域难屏:艰难的环境无法阻挡(屏障)。
- 千古登临:自古以来,人们登高望远。
- 伤心处:令人感伤的地方。
- 万里河山:形容广袤的自然景观。
- 湮宿雾:浓雾遮蔽了过去的痕迹。
- 倚危城:倚靠在险峻的城市上。
- 抚残郫:抚摸着残存的记忆。
- 猛志:雄心壮志。
- 栖倦羽:栖息疲倦的鸟儿。
- 聊把幽情赋:随意抒发内心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映斌,现代诗人,其作品常常融合个人情感与历史文化,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对历史与个人经历的反思中,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思考,体现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的探索。
诗歌鉴赏:
《苏幕遮 司马台》是一首充满哲理的现代古诗,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与个人情感的探讨。开头以“域难屏,峰可据”引入,展示了艰难环境中的坚韧精神,随后“千古登临,总有伤心处”则揭示了登高望远的孤独与感伤。诗中提到的“万里河山湮宿雾”,意境深远,仿佛在说历史的迷雾让人难以辨认前行的方向。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回溯往昔,感叹时间的流逝与豪情的难以驻足,显示了对人生的无奈与思索。而“剩有高林栖倦羽”则将情感引向安静与孤独,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整首诗在意境的营造上极具层次感,既有宏伟的自然景观,又透出深邃的内心世界,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域难屏,峰可据。”:艰难的环境无法阻挡,山峰是可以依靠的地方。
- “千古登临,总有伤心处。”:自古以来,登高望远总会有令人伤感的地方。
- “万里河山湮宿雾。”:万里河山被浓雾笼罩,历史的痕迹模糊不清。
- “遍倚危城,不见来时路。”:在这座险峻的城市中,无法看见来时的路。
- “抚残郫,思壮语。”:抚摸着过去的记忆,思绪中浮现出壮丽的言语。
- “回首经年,猛志凭谁驻?”:回首过去的岁月,心中的豪情壮志又能依靠谁来停驻?
- “剩有高林栖倦羽。”:剩下的只是高林间疲倦的鸟儿。
- “独坐清辉,聊把幽情赋。”:独自坐在清辉之下,随意抒发内心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登高的过程,揭示出其中的艰辛与孤独。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如“抚残郫,思壮语”。
- 意象:通过“高林”和“倦羽”表现出一种隐喻,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疲惫。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对人生的思考,突显出在艰难环境中,内心的坚韧与孤独。诗人对过往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迷茫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峰: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目标。
- 河山:代表着祖国的广阔与历史的沉淀。
- 危城:象征着险恶的环境与孤独感。
- 倦羽:表达了疲惫与安宁的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千古登临”指的是什么? A. 登高望远
B. 旅行
C. 读书
答案:A -
“万里河山湮宿雾”中的“湮”字意为? A. 浮现
B. 消失
C. 明亮
答案:B -
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愉悦
B. 伤感与思考
C. 喜悦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的作品,同样探讨了人生与自然的关系。
- 《登鹳雀楼》:王之涣的诗,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的《登高》与李映斌的《苏幕遮 司马台》在主题上都涉及到了登高望远,但杜甫的更多是表现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虑,而李映斌则是在历史与个人情感之间游走,更多地聚焦内心的宁静与思索。
参考资料:
- 《李映斌作品集》
- 《现代诗歌鉴赏》
- 《古典诗词与现代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