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饯用晦侄南安令 其二》

时间: 2025-01-19 21:42:04

作邑无他法,精神在拊摩。

吏肥民必瘦,酒少饭宜多。

宁拙催科考,须知于蔿歌。

莫将还债看,好事易蹉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饯用晦侄南安令 其二

作邑无他法,精神在拊摩。
吏肥民必瘦,酒少饭宜多。
宁拙催科考,须知于蔿歌。
莫将还债看,好事易蹉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治理地方的看法,认为治理之道在于关心民生和和气生财。官员若过于丰厚,百姓必然会贫瘠;酒少了,饭应该多一些。宁可在征税方面显得笨拙,也要知道民众的情绪和歌声。不要只顾着追讨债务,好的事情很容易因此而耽误。

注释

字词注释

  • :指地方、城市。
  • 拊摩:抚摸、安抚,此处引申为关心。
  • :官员。
  • 科考:科举考试。
  • 蔿歌:指民间的歌谣,反映百姓的生活和情感。
  • 蹉跎:指耽搁、浪费时间。

典故解析: 此诗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官民关系的重视,强调了官员应以民生为重,而不应只顾自身利益。诗中提到的“科考”与“蔿歌”形成对比,象征着官员与民众之间的互动与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汝腾,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作常以民生和社会现实为题材,风格朴实而直白,关注百姓的疾苦,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那个时期社会矛盾突出,官民关系紧张,诗人试图通过这首诗表达对官员的寄望,强调治理地方时应以民生为重。

诗歌鉴赏

这首诗简洁而有力,展现了诗人对地方治理的深刻见解。开篇“作邑无他法,精神在拊摩”,指出治理之道在于关心民生,强调了官员的责任。在描述“吏肥民必瘦”时,诗人深刻揭示了不公的社会现象,官员的丰厚与百姓的贫困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深思。

接下来的“酒少饭宜多”则强调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该优先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要,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怀。宁愿在征税上显得笨拙,也要倾听民众的心声,这表明诗人对民意的重视,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一句“莫将还债看,好事易蹉跎”,更是提醒官员在处理事务时应当有长远的眼光,不应过于急功近利,这种深刻的社会哲理让整首诗更具深度。整体来看,诗歌在形式上简洁明快,内容上却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作邑无他法:治理地方没有其他的方法。
  2. 精神在拊摩:关键在于关心和安抚百姓。
  3. 吏肥民必瘦:官员若过于丰厚,百姓必然会受苦。
  4. 酒少饭宜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食物应优先保障。
  5. 宁拙催科考:宁可在征税上表现得笨拙。
  6. 须知于蔿歌:要懂得民众的情感和声音。
  7. 莫将还债看:不要过于关注还债的问题。
  8. 好事易蹉跎:好的事情容易因此而耽误。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多处运用了对仗的手法,使得语言更为工整。
  • 比喻:将民生比作“酒”和“饭”,形象化表达了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强调官员在治理地方时应以民生为重,关注百姓的生活状况,体现出对社会公正与民生福祉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吏”:象征权力与腐败。
  • “民”:象征百姓,代表社会底层的声音。
  • “酒少饭多”:象征生活的保障与温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吏肥民必瘦”意指什么? a) 官民关系良好
    b) 官员丰厚,百姓贫困
    c) 官员与民众无关

  2. 诗中提到的“蔿歌”指的是什么? a) 官员的歌曲
    b) 民间的歌谣
    c) 宫廷的乐曲

答案

  1. b) 官员丰厚,百姓贫困
  2. b) 民间的歌谣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首诗都关注民生,但赵汝腾更偏重于官员的责任与民众的声音,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感慨。两者在主题上有交集,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代诗人研究》
  2.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3. 《赵汝腾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