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时间: 2025-01-04 12:47:38

西池烟草。

恨不寻芳早。

满路落花红不扫。

春色渐随人老。

远山眉黛娇长。

清歌细逐霞觞。

正在十洲残梦,水心宫殿斜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
晏几道

西池烟草。恨不寻芳早。
满路落花红不扫。春色渐随人老。
远山眉黛娇长。清歌细逐霞觞。
正在十洲残梦,水心宫殿斜阳。

白话文翻译:

西边池塘的烟草幽幽绵绵,
我恨自己为何不早去寻觅花香。
满路的落花红艳却无人打扫,
春色渐渐消逝,随着人们渐渐变老。
远山的眉黛如黛,柔美而悠长,
清歌轻轻随着霞光的酒杯舞动。
此时正是十洲的残梦,
水心宫殿映着斜阳的光辉。

注释:

  • 西池:指西边的池塘。
  • 烟草:指池塘边的草木,烟雾缭绕的景象。
  • 寻芳:寻找花香,指春天的美好。
  • 满路落花:路上满是落下的花瓣,象征春天的逝去。
  • 眉黛:指远山的轮廓,如同女子的眉毛,形容山色的优美。
  • 清歌细逐霞觞:清歌悠扬,伴随着霞光下的酒杯。
  • 十洲:指传说中的十个岛屿,象征着美好的理想境地。
  • 水心宫殿:形容水中倒影的宫殿,给人梦幻的感觉。
  • 斜阳:夕阳的余晖,营造出一种柔和的美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晏几道(约987年-1051年),字叔原,号惭愧居士,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之一。他的词以情感细腻、意境优美而闻名,常常表达对人生、爱情的感慨。

创作背景:这首词可能是在春天的某个日子写成,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美好景色的留恋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流露出的情感深邃,既有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也有对生命短暂的无奈。

诗歌鉴赏:

《清平乐》是一首充满抒情的词作,整首词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反映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头的“西池烟草,恨不寻芳早”,表达了对春天花香的渴望和对错过美好时光的惋惜,情感真挚而细腻。

接下来的“满路落花红不扫”,则用落花来象征春天的逝去,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

“远山眉黛娇长”一句,运用了形象的比喻,突出了山的美丽与柔和,使得诗歌的意象更加丰富。之后的“清歌细逐霞觞”,则通过音乐与酒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似乎在提醒人们即使在忧伤中也要寻找到生活的乐趣。

最后一句“水心宫殿斜阳”,将整个画面定格在一个梦幻的境界,给人以无限遐想。整首词在情感上展现出一种对美好瞬间的珍惜,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是晏几道词作中的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池烟草:描绘西边池塘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恨不寻芳早: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时光的渴望和遗憾。
  • 满路落花红不扫:落花象征春天的结束,寓意时光的无情。
  • 春色渐随人老:春天的美丽与人的衰老形成鲜明对比,感叹生命的流逝。
  • 远山眉黛娇长:山的轮廓如眉,展现出自然的柔美。
  • 清歌细逐霞觞:音乐与酒的结合,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 正在十洲残梦:梦境般的环境,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水心宫殿斜阳:水中倒影与夕阳交融,营造出诗意的画面。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远山眉黛”,将山比作女子的眉毛,形象生动。
  • 拟人:如“清歌细逐”,赋予音乐以生命,使得表达更加生动。
  • 对仗:如“西池烟草”和“满路落花”,增强了词句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珍惜,对生命流逝的无奈,以及在悲伤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体现了晏几道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池:象征静谧的生活环境,带有温柔的情感。
  • 烟草:代表春天的生机,营造出自然的美好。
  • 落花: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远山:代表自然美景,给人以宁静与放松。
  • 清歌:象征生活中的乐趣与美好。
  • 霞觞:代表美好的时光和愉悦的氛围。
  • 斜阳:象征黄昏与生命的终结,带有淡淡的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西池烟草”所描绘的景象主要是指: A. 池塘的草木
    B. 山水的风景
    C. 花香的气息

  2. “满路落花红不扫”中,落花象征着: A. 春天的美好
    B. 时光的流逝
    C. 爱情的甜蜜

  3. “清歌细逐霞觞”意在表达: A. 对音乐的热爱
    B. 在忧伤中寻找乐趣
    C.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苏轼的《水调歌头》:在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诗词对比

  • 晏殊的《浣溪沙》与晏几道的《清平乐》均为婉约派作品,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时光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晏几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