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鼓吹曲辞 其六
岑参
暮雨旌旗湿未乾,
胡尘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
蕃军只见马空鞍。
白话文翻译:
傍晚的雨水使旌旗湿透尚未干,
胡人的尘土覆盖在白草上,阳光照耀显得寒冷。
昨夜将军与敌人激战到黎明,
如今的敌军只剩下空荡荡的马鞍。
注释:
- 暮雨:傍晚时分的雨。
- 旌旗:指军队的旗帜。
- 胡尘:指胡人的尘土,象征战争带来的影响。
- 白草:指战场上的草,因战斗而显得枯白。
- 蕃军:指外族的军队。
- 马空鞍:意指战马未归,骑兵已被击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715年-770年),字子美,号青门,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生于今陕西省。他的诗歌以雄浑激昂、描写边塞生活著称,常常表现出对边疆战争和士兵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盛世时期,边境时常发生战争。诗人身处边塞,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苦楚,因此创作此诗,反映了战斗后的情景与士兵的心理状态。
诗歌鉴赏:
《鼓吹曲辞 其六》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示了边塞作战的紧迫与艰辛。首句“暮雨旌旗湿未乾”开篇即营造出一种阴沉的气氛,暗示着战争的残酷与不易。雨水在旗帜上的湿润象征着士兵们在战斗后疲惫不堪的状态。接下来的“胡尘白草日光寒”,则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战后荒凉的景象。白草上覆盖着胡人的尘土,既是战争的痕迹,也是士兵们心灵的阴影。
“昨夜将军连晓战”一句,直入主题,说明战斗是连续的、激烈的。将军的英勇与士兵的奋战构成了诗歌的核心,而“蕃军只见马空鞍”则突显了敌军的失败,表达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和对士兵苦难的深切同情。
整首诗在描写战争场景的同时,也充满了对士兵命运的思考,既有对胜利的渴求,也有对战争本质的质疑。这种情感深邃而复杂,使得这首诗在边塞诗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暮雨旌旗湿未乾:描绘了一个阴雨绵绵的傍晚,湿透的旌旗象征着士兵的艰辛。
- 胡尘白草日光寒:白草上的胡尘传达了战争的痕迹,寒冷的阳光又加重了这一悲惨景象。
- 昨夜将军连晓战:转入战斗的叙述,表明战斗的激烈与持续。
- 蕃军只见马空鞍:表现敌军的败落,暗示他们的逃离与失落。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暮雨”和“白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旌旗湿润与士兵的疲惫相联系,增强了情感表达。
- 意象:雨、旌旗、空鞍等意象共同构建了战争的惨烈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场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士兵艰辛生活的同情和对战争带来的破坏的反思,揭示了战争的无情与士兵的困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旌旗:象征军队的荣誉与力量。
- 胡尘:代表外族的侵扰与战争的痕迹。
- 白草:象征战后的荒凉与凋零。
- 马空鞍:象征敌军的败退与士兵的牺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胡尘”指的是什么?
- A. 胡人的尘土
- B. 胡人的欢笑
- C. 胡人的歌声
-
“昨夜将军连晓战”中的“晓战”指的是什么?
- A. 战斗结束
- B. 战斗开始
- C. 战斗持续
-
诗中的“马空鞍”象征着什么?
- A. 胜利
- B. 失败
- C. 和平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燕歌行》
诗词对比:
岑参与王昌龄的边塞诗,岑参的诗往往更注重描绘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苦难,而王昌龄则更倾向于抒发对家国的思念与壮志。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边塞生活的不同侧面。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岑参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