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发五渡》

时间: 2024-09-19 21:18:24

客厌巴南地,乡邻剑北天。

江村片雨外,野寺夕阳边。

芋叶藏山径,芦花杂渚田。

舟行未可住,乘月且须牵。

意思解释

晚发五渡

作者: 岑参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客厌巴南地,乡邻剑北天。
江村片雨外,野寺夕阳边。
芋叶藏山径,芦花杂渚田。
舟行未可住,乘月且须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巴南地区的厌倦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人正在江边的小村庄,外面下着小雨,夕阳照在乡野的寺庙边。山路上藏着芋叶,芦花在水田中摇曳。虽然舟行未能停留,但在明月之下,我仍需继续前行。

注释:

  • 巴南地: 指的是巴南地区,位于今四川省。
  • 剑北天: 指剑门关以北的地区,暗示诗人的乡邻。
  • 江村: 指江边的小村庄。
  • 片雨: 形容小雨飘洒。
  • 野寺: 指乡间的寺庙。
  • 夕阳: 夕阳西下的时刻。
  • 芋叶: 芋头的叶子。
  • 渚田: 水边的田地。
  • 舟行未可住: 船行未能停留。
  • 乘月且须牵: 在月光下继续行舟。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巴南”和“剑北”都是地名,反映了唐代的地理环境和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在外游历,常常会对故乡产生思念之情,这是古代文人常见的情感表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年-770年),字子美,号青门,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王之涣等齐名。岑参的诗作多描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具有豪放、奔放的风格。

创作背景:

《晚发五渡》创作于岑参为边塞征战而游历外地时,诗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游子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晚发五渡》是一首抒情的边塞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旅途的感慨。开篇两句“客厌巴南地,乡邻剑北天”直接道出诗人对所处环境的厌倦与对故乡的渴望,情感真挚而直接。接下来描绘江村的“片雨”和“夕阳”,展现出一种宁静的自然美,形成了一个与内心感受相对比的画面。诗人通过“芋叶藏山径,芦花杂渚田”的细致描写,营造出一种恬淡、宁静的乡村气息,体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与思念。末尾的“舟行未可住,乘月且须牵”,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即使内心充满思乡之情,仍然不得不继续前行的无奈与坚持。全诗在情感的流动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故乡的深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客厌巴南地: 诗人身处巴南,对这个地方感到厌倦,揭示了游子心情的起伏。
  • 乡邻剑北天: 想念故乡剑北的天空,与巴南形成对比,传达思乡情感。
  • 江村片雨外: 描绘江边村庄的景象,细腻而富有生活气息。
  • 野寺夕阳边: 营造出夕阳下的宁静氛围,增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芋叶藏山径: 生动展现乡村自然景色,感受到自然的生机。
  • 芦花杂渚田: 进一步描绘田野的景象,表现诗人对乡村景色的喜爱。
  • 舟行未可住: 诗人意识到旅途的艰辛,感到无奈。
  • 乘月且须牵: 在明亮的月光下,仍需继续前行,暗示了人生旅途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 “片雨”、“夕阳”比喻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
  • 对仗: 诗中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 自然景物的描写如“芋叶”、“芦花”等,营造出乡村的宁静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以游子的视角描写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通过细腻的自然景物描绘,表达了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与对孤独旅途的感慨,情感真挚而深沉。

意象分析:

  • 江村: 象征着温馨的故乡生活,代表了诗人的归属感。
  • 夕阳: 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映射出诗人内心的伤感。
  • 舟行: 象征着人生旅途的艰辛与不易,寓意着对未来的迷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晚发五渡》的作者是谁? a) 王之涣
    b) 岑参
    c) 高适
    答案: b) 岑参

  2. 诗中提到的“巴南”指的是哪个地区? a) 今四川省
    b) 今陕西省
    c) 今湖南省
    答案: a) 今四川省

  3. 诗中的“舟行未可住”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旅途的无奈
    c) 对生活的满足
    答案: b) 对旅途的无奈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别董大》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岑参 vs. 高适: 两位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更注重描写自然景物,而高适则更强调军旅生活的艰辛与壮烈。
  • 同题材对比: 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样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岑参诗集》
  • 《唐代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