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赠贺子忱二侍妾二首)》

时间: 2025-01-01 18:59:27

霓作衣裳冰作在,铅华不涴天真。

临风几待逐行云。

自从留得住,不肯系仙裙。

对客挥毫惊满座,银钩虿尾争新。

数行草圣妙如神。

从今王逸少,不学卫夫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霓作衣裳冰作在,铅华不涴天真。
临风几待逐行云。自从留得住,不肯系仙裙。
对客挥毫惊满座,银钩虿尾争新。
数行草圣妙如神。从今王逸少,不学卫夫人。

白话文翻译:

彩虹般的衣裳,冰雪般的妆容,
铅华的光彩并不玷污她的天真。
在风中,她似乎想追逐那行云。
自从留住了她的身影,就不愿再系上仙女的裙子。
面对客人挥毫写字,令人惊艳满座,
银钩和虿尾般的笔触,争相展现新意。
她的草书字迹妙如神灵。
从今以后,王逸少(王羲之)也不再效仿卫夫人(卫铎)。

注释:

  • 霓作衣裳:霓,彩虹,指华丽的衣裳。
  • 铅华:指化妆品,强调外表的光鲜亮丽。
  • 不涴:不玷污,形容内心的纯真。
  • 仙裙:指仙女的裙子,象征美丽与超凡脱俗。
  • 挥毫:挥动毛笔,书写。
  • 银钩虿尾:形容书法的笔法,银钩形似钩子,虿尾如蜈蚣的尾巴,形容字迹的生动。
  • 王逸少:王羲之,东晋书法家。
  • 卫夫人:卫铎,古代名媛,以书法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之望,宋代诗人,以其婉约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王之望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抒发情感,尤其擅长用清丽的语言表达对女性的赞美。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王之望赠送给贺子忱的侍妾,表达了他对美女的赞美以及对书法艺术的追求。诗中不仅展现了女性的美丽,还反映了当时文学创作的风尚。

诗歌鉴赏:

这首《临江仙》以清新雅致的风格,描绘了一位美丽女子的形象,突出了她的天真与脱俗。开篇用“霓作衣裳冰作在”形象地表现了女子的华美与清冷,既有视觉的冲击力,又带出一种超凡的气质。诗中提到的“铅华不涴天真”,则强调了内在美的重要性,表明诗人对美的追求不仅限于外表,更重视内在的纯真。

接下来的描写中,“临风几待逐行云”展示了女子似乎在追逐自由与梦想,表现出一种灵动的美感。对她的描写不仅停留在外表,更加深入到她的神态与气质,使人感觉到一种生命的活力。

在对客人挥毫的描写中,“银钩虿尾争新”则展现了女子书法的高超技艺,王之望以此来对比王羲之与卫夫人的书法,表达了一种对新兴书法艺术的追求与推崇,既是对传统的尊重,又是对创新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构建了一幅生动而鲜活的画面,既有对美的赞美,也有对艺术的追求。这种艺术与美的结合,使得诗歌充满了灵性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霓作衣裳冰作在:用霓虹和冰雪比喻女子的服装,形容其华美而清冷。
  2. 铅华不涴天真:化妆的光彩并不玷污她的纯真,强调内在美。
  3. 临风几待逐行云:在风中似乎想追逐云彩,表现出她的灵动与自由。
  4. 自从留得住,不肯系仙裙:自从留下她的身影,就不愿再穿上仙女的裙子,表明她的独特与自我。
  5. 对客挥毫惊满座:面对客人书写,令人惊艳满座,体现其才华。
  6. 银钩虿尾争新:形容书法的生动与新颖。
  7. 数行草圣妙如神:几行书法如神仙般美妙。
  8. 从今王逸少,不学卫夫人:王羲之也不再效仿卫夫人,表明对新风尚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霓作衣裳”比喻女子的华美,生动形象。
  • 对仗:如“银钩虿尾”,形成对称,增强节奏感。
  • 拟人:将女子的形象与自然景象结合,赋予其生命与灵动。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美的描绘与书法的赞美,表达了对女性内在美的重视和对艺术创新的追求,传达出一种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华丽与美好,代表女性的外在美。
  2. :象征纯洁与清冷,表达内在的天真。
  3. 行云:象征自由与逍遥,反映女子追求的心态。
  4. 银钩虿尾:象征书法的灵动与创新,体现艺术的魅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霓作衣裳”是比喻什么?

    • A. 书法
    • B. 女性的华丽
    • C. 自然景象
  2. “铅华不涴天真”强调了什么?

    • A. 外表的光鲜
    • B. 内心的纯真
    • C. 书法的技巧
  3. “银钩虿尾”形容的是?

    • A. 美丽的衣服
    • B. 女子的舞姿
    • C. 书法的笔法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王之望的《临江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以女性为核心,前者侧重于对女性美和书法的赞美,后者则更注重情感与内心的表达。两者都展示了女性的独特魅力与智慧,但在表达方式上各有千秋,前者更为理性,后者更为感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王之望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