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华灯的白乐明金碧。
玳筵剧饮杯余湿。
珠翠隔房栊。
微闻笑语通。
蓬瀛知已近。
青鸟仍传信。
应为整云鬟。
教侬倒玉山。
白话文翻译:
华灯下,白乐曲声响亮,金碧辉煌。
玳瑁筵席上,酒杯湿润,畅饮无比。
珠翠装饰隔着房间。
隐约听见欢笑声传来。
蓬瀛仙境即将到来。
青鸟依然传递着信件。
想必她已经梳好云鬟。
让人仿佛看到她倒映在玉山之上。
注释:
- 华灯:指华丽的灯光,象征节日的热闹和华美。
- 白乐:古代音乐的一种,通常指欢快的乐曲。
- 玳筵:用玳瑁制成的筵席,形容奢华的饮宴。
- 珠翠:珠宝和翠玉的装饰,象征富贵。
- 蓬瀛:指蓬莱和瀛洲,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美好和神秘。
- 青鸟:传递信件的鸟,象征信息的传递和爱情的联系。
- 云鬟:古代女子的发髻,用“云”比喻其美丽的形态。
- 倒玉山:形容女子的姿态如同倒映在玉山上,优雅而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望,字子渊,号无为,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工于词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山水、风景,情感细腻,语言优美,常常融入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菩萨蛮》创作于元宵佳节,表现了节日的欢快气氛以及对心上人的思念。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和美好,诗人通过描绘节日的盛况和个人情感,将二者巧妙结合。
诗歌鉴赏:
《菩萨蛮》是一首描写元宵夜景的词作,王之望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开头的“华灯的白乐明金碧”便让人感受到元宵节的繁华与欢快,灯光闪烁、乐声悠扬,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氛围。接下来的“玳筵剧饮杯余湿”则描绘了宴席的盛况,酒杯仍然沾湿,显示着人们沉醉于欢庆之中。
词中“珠翠隔房栊,微闻笑语通”进一步突出了节日的氛围,隔着房间也能听到笑声,展现出一种亲密无间的社交场景。后面的“蓬瀛知已近,青鸟仍传信”则引入了诗人的思念之情,青鸟象征远方的信息传递,表明作者对心中人的深切期望。
最后一句“应为整云鬟,教侬倒玉山”以极具诗意的画面结束,描绘了心上人的美丽及其优雅的姿态,仿佛她的容颜就映照在美丽的玉山上,充满了梦幻色彩。整首词在欢快的节日氛围中,流露出浓浓的思念之情,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华灯的白乐明金碧:描绘节日的华丽灯光和愉悦的乐曲,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氛围。
- 玳筵剧饮杯余湿:宴席上人们尽情畅饮,酒杯依然湿润,表现出欢乐的饮宴场景。
- 珠翠隔房栊:珠宝和翠玉的装饰物隔在房间外,显示出奢华的氛围。
- 微闻笑语通:隐约听见欢笑声,从房间传出,象征人们的欢聚与亲密。
- 蓬瀛知已近:蓬莱仙境似乎就在不远处,暗示美好的未来即将到来。
- 青鸟仍传信:青鸟在传递着信件,象征着爱情的信息和希望。
- 应为整云鬟:心上人梳理好了美丽的发髻,期待着节日的相聚。
- 教侬倒玉山:描绘心上人如同倒映在玉山上,形象美丽而典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鬟”比喻女子的发型,营造出一种优雅的形象。
- 拟人:青鸟被赋予了传递信息的能力,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华灯的白乐”和“玳筵剧饮”,增强了诗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的中心思想是对节日欢庆气氛的描绘与对心上人的深切思念,展现了生活的美好和爱情的甜蜜,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华灯:象征节日的热闹和繁华。
- 白乐:代表快乐的音乐,象征欢庆的气氛。
- 玳筵:奢华的宴席,象征富贵与享乐。
- 珠翠:象征美丽与珍贵,增加诗的华丽感。
- 青鸟:爱情的信使,象征着对心上人的思念。
- 云鬟:象征女子的美丽和优雅。
- 玉山:象征美好和理想化的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菩萨蛮》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
诗中“青鸟”象征什么? A. 友情
B. 爱情的信息
C. 自由
D. 旅行 -
诗词的主题主要围绕哪两方面? A. 生活与死亡
B. 节日的欢庆与爱情的思念
C. 自然与人文
D. 战争与和平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菩萨蛮》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描绘了节日的氛围和个人情感,前者更侧重于对欢庆场景的描绘,后者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与渴望。两者在意象、情感的表达上各有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女性情怀与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王之望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