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诗 其三》

时间: 2025-01-04 10:38:39

与子别几辰,经涂不盈旬。

弗睹朱颜改,徒想平生人。

宁知安歌日,非君撤瑟晨。

已矣余何叹,辍舂哀国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与子别几辰,经涂不盈旬。
弗睹朱颜改,徒想平生人。
宁知安歌日,非君撤瑟晨。
已矣余何叹,辍舂哀国均。

白话文翻译:

与君分别已经有几天,走在路上才不过十天。
看不见你容颜的变化,只能怀念一生的朋友。
难道知道安慰我的是那美妙的歌声,而不是你早晨弹奏的瑟音?
唉,我还能有什么感叹,停止了舂米的声音,哀伤国事的均匀。

注释:

  • 与子:指与朋友或亲人。
  • 别几辰:分别已经有几天。
  • 经涂不盈旬:经过的路程还不满十天。
  • 弗睹:看不见。
  • 朱颜:红润的面容,这里指朋友的容颜。
  • 宁知:难道知道。
  • 安歌日:安慰我的是歌声的日子。
  • 撤瑟晨:指早上弹奏的瑟乐。
  • 已矣:表示感叹,已然。
  • 辍舂:停止舂米,表示悲伤的情绪。
  • 哀国均:为国家的平等和均衡而感到悲哀。

典故解析:

该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诗中涉及的“瑟”是一种古代弦乐器,象征着美好的音乐和朋友的陪伴;而“舂米”则是生活的日常,体现了人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任昉,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生于南朝梁,文学成就颇高,以其细腻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著称。他的诗歌多以抒情为主,常常展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之下,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以及对国家局势的忧虑。范仆射是任昉的朋友,他的去世使得任昉倍感惋惜。

诗歌鉴赏:

《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诗 其三》是一首充满深情的悼亡诗,诗人通过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开头的“与子别几辰”直接引入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接着通过“经涂不盈旬”强调离别的短暂,却又在“弗睹朱颜改”中透露出深深的无奈和惆怅,似乎时间虽短,但对友人的关心与思念却是长久的。

诗中对音乐的提及,既是对友人美好记忆的追忆,也隐含着对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最后两句在情感上达到高潮,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在个人悲伤之余对社会的关切。“辍舂哀国均”不仅是对个人失去的感伤,也是对国家未来的深刻忧虑,展现了诗人情感的复杂与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与子别几辰:开篇直接点明离别的时间,突显对友人的思念。
  • 经涂不盈旬:强调离别的时间虽短,感情却深厚,极具对比。
  • 弗睹朱颜改:表达对友人变化的无奈与对往昔的怀念。
  • 徒想平生人:强调对友人一生的追忆,寄托了深厚的情感。
  • 宁知安歌日:对音乐的追忆,象征着友谊的美好与生活的希望。
  • 非君撤瑟晨:对友人早晨演奏的瑟乐的怀念,表明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向往。
  • 已矣余何叹:感叹人生的无常与短暂。
  • 辍舂哀国均:在私人悲伤之外,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情感层次丰富。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工整、流畅,情感更加饱满。比如“经涂不盈旬”与“弗睹朱颜改”的对比,强化了时间与情感的对立。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表现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通过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与时代的关系,深刻而动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朱颜:象征着青春与美好,代表友人的生机与活力。
  • :象征音乐与艺术,代表友人陪伴的美好时光。
  • :象征着生活的平凡与艰辛,反映出对平稳生活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朱颜”指的是: A. 诗人的容颜
    B. 朋友的容颜
    C. 国家形象
    D. 自然风光

  2. 诗人对友人的感情主要体现在哪两句中?
    A. 与子别几辰,经涂不盈旬
    B. 宁知安歌日,非君撤瑟晨
    C. 已矣余何叹,辍舂哀国均
    D. 弗睹朱颜改,徒想平生人

  3. 诗中提到的“舂”主要象征: A. 生活的繁忙
    B. 乡村的宁静
    C. 国家安定
    D. 音乐的美好

答案:

  1. B
  2. A、D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向往。
  • 李白《送友人》:表达离别时的情感,与《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词对比:

  • 任昉《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诗》李白《送友人》的对比:
    • 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任昉更侧重于对国家的忧虑,而李白则强调个人情感的直接表达。
    • 任昉的诗更加细腻,情感层次丰富,而李白的诗则更加奔放,情感直白。

参考资料:

  • 任昉《南北朝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