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梦睹
闭目光不扬,梦睹良亦审。
既非由目光,所见定何禀。
白日杳无朕,冥遇尝在寝。
此恨不可穷,悲泪空流枕。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闭上眼睛不去张望,梦中所见却依然清晰。
这并不是通过眼睛所见,所感知的又是什么呢?
白天的事情渺茫无影,黑暗中却常在梦里相遇。
这份遗憾无法尽诉,悲伤的泪水徒然湿了枕头。
注释:
字词注释:
- 闭目:闭上眼睛。
- 光不扬:光芒不外露。
- 梦睹:梦中所见。
- 良亦审:梦中的景象也十分清晰。
- 既非:既然不是。
- 白日杳无朕:白天的事情消失无踪。
- 冥遇:在黑夜中相遇。
- 此恨不可穷:这份遗憾无法尽言。
- 悲泪空流枕:悲伤的泪水白白流湿了枕头。
典故解析:
该诗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其表达的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反映了士人对人生困惑与追求的普遍心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退庵,宋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诗和诗词。他与苏轼、黄庭坚并称“中兴四杰”,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创作背景:
《梦睹》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可能与当时社会动荡、个人理想难以实现有关。诗人通过梦境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现实的失落感。
诗歌鉴赏:
《梦睹》是一首抒情诗,深刻反映了诗人在梦境与现实之间的迷茫和无奈。诗的开头“闭目光不扬”展现了一种内心的沉静与思索,诗人选择闭眼不看,却在梦中却能清晰地看到心中的景象,这表明梦境的真实与深刻。随后“既非由目光,所见定何禀”,引发出一种哲学思考,梦中的所见究竟从何而来?是内心的渴望,还是对现实的逃避?
在“白日杳无朕,冥遇尝在寝”中,诗人通过对比白天与黑夜,表现出白天的现实让人感到无望,而夜晚的梦境却充满了可能性与希望。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对梦境的向往。最后一句“此恨不可穷,悲泪空流枕”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无法言说的遗憾与心灵创伤的深刻感受,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闭目光不扬:内心的宁静,选择不去看外界。
- 梦睹良亦审:梦中所见却又清晰,体现了梦境的真实感。
- 既非由目光,所见定何禀:思考梦境的来源,暗示内心的复杂情感。
- 白日杳无朕:白天的现实让人感到无望。
- 冥遇尝在寝:夜晚的梦境带来了一丝希望和慰藉。
- 此恨不可穷:这份遗憾难以言尽。
- 悲泪空流枕:悲伤的泪水徒然流淌,表达了深切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白天与夜晚,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突。
- 反问:通过反问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以及对无法实现的遗憾,体现了深厚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梦:象征着希望与理想,也代表着对现实的逃避。
- 泪:象征着悲伤与无奈,流泪的枕头则是对内心痛苦的直接体现。
- 目光:象征着对于世界的认知与理解,闭目则代表着对现实的拒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白日杳无朕”意指什么?
A. 白天有光明
B. 白天的事情消失无踪
C. 白天梦境显现 -
“悲泪空流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无奈与悲伤
C. 兴奋 -
诗中提到的“梦睹”是指什么?
A. 眼睛看到的
B. 梦中所见的
C. 现实生活中的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涉及梦境与现实的对比。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对人生和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梅尧臣《梦睹》与李白《静夜思》:两者均涉及梦境,但前者更加强调梦中的情感与遗憾,而后者则是对乡愁的深切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