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门峰》
作者: 吴弘钰 〔宋代〕
横石架广门,天风自来去。
夜半闻洞箫,知是神游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象:横亘的石头像宽广的门一样架在山峰上,清风自天空而来,轻轻吹拂。夜深人静时,听到洞中传来的箫声,知道那是神仙游玩的地方。
注释
- 横石:横亘的石头,指的是山峰上的大石头。
- 架:架设、搭建。
- 广门:宽阔的门,这里比喻自然景观。
- 天风:来自天空的风。
- 自来去:自然而然地来去,形容风的自由。
- 夜半:深夜时分。
- 闻:听到。
- 洞箫:一种乐器,通常与神仙、闲适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 神游处:神灵游玩之地。
典故解析
这里提到的“洞箫”常与道教文化中的神仙形象相联系,代表着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同时,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崇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弘钰(生卒年不详),字子华,号石门,宋代诗人。他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
《石门峰》创作于宋代,正值文人对山水风光的热衷,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诗人在游历名山大川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从而创作了此诗。
诗歌鉴赏
《石门峰》是一首意境深远的山水诗,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通过“横石架广门”描绘出一种宏伟而自然的景象,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接着,清风自来,意象的转变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灵动与自由。夜半时分,洞中传来的箫声,更是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仿佛让人感受到神仙的存在。这种神游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渴望,也反映了道教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拜。整首诗简练而富有韵味,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横石架广门:描述壮丽的山石如同一扇大门,象征着通向更广阔的自然世界。
- 天风自来去:描绘风的自然流动,表现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 夜半闻洞箫:在夜深人静时,听到箫声,暗示着一种超凡脱俗的体验。
- 知是神游处:通过箫声联想到神灵的活动,表现了诗人的想象力与对自然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石头比作“广门”,增强了视觉的感染力。
- 拟人:风被赋予了自由来去的特性,增强了诗的生动感。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平衡,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传达了对神秘境界的向往。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体现了道教文化的影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横石:象征坚固与永恒,展现自然的伟力。
- 天风:象征自由与生命的气息,传达一种自然的和谐。
- 洞箫:象征着超凡的艺术与神秘的力量,联结人与神灵的距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横石架广门”是指什么? A. 大石头
B. 门
C. 风
D. 水 -
诗中“夜半闻洞箫”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害怕
B. 宁静
C. 兴奋
D. 难过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什么的向往? A. 财富
B. 自然
C. 权力
D. 忙碌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问答》 王维
诗词对比
- 比较《石门峰》与王维的《山中问答》,两者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吴弘钰的作品更侧重于神秘的超脱感,而王维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