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刘村江
作者:杨万里 〔宋代〕
波走痕痕日,江呈岸岸秋。
清流堪数石,浅涉不须舟。
野菊知何喜,迎风舞未休。
归涂愁欲暮,未暮我何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江边的秋日景象。波浪在阳光下闪烁,江水流淌在岸边,显得格外清澈。溪流清澈见底,甚至可以数到水底的石头,水深不需要舟船也能涉过。岸边的野菊不知道因何而欢喜,迎着风不停地舞动。回家的路上,虽然渐渐接近黄昏,然而天色未晚,我又有什么可忧愁的呢?
注释
- 波走痕痕日:波浪在阳光照射下,留下的痕迹。
- 江呈岸岸秋:江水展现出秋天的景色。
- 清流堪数石:清澈的河流可以数到水底的石头。
- 浅涉不须舟:水流很浅,不需要船只也能过河。
- 野菊知何喜:野菊花不知道因何而快乐。
- 归涂愁欲暮:回家的路上,感到忧愁,快要黄昏了。
- 未暮我何愁:天色尚未完全黑暗,我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杨万里生于江西庐山,仕途坎坷,曾任职于地方官职。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
创作背景:
《过刘村江》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寄托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过刘村江》是一首描写秋日江边景色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受与内心的宁静。诗的开头以“波走痕痕日”引入,描绘出波光粼粼的水面,给人一种生动的视觉感受。接着“江呈岸岸秋”则将视线引向两岸的秋色,渲染出一种宁静而又清新的秋天氛围。
诗中“清流堪数石”一句,表达了水流的清澈,可以清晰地看见水底的石头,显示出水的透明与纯净。此时,诗人所感受到的自然之美与宁静让人心旷神怡,而“浅涉不须舟”则体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的洒脱与自由。
“野菊知何喜,迎风舞未休”描绘出野菊在风中摇曳的生动画面,似乎在诉说着自然的欢愉与生命的活力。结尾“归涂愁欲暮,未暮我何愁”则反映了诗人面对归途时的思考,尽管黄昏将至,心中却无忧愁,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从容与豁达。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洒脱,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秋天的深情厚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波走痕痕日:描绘水波在阳光下闪烁的景象。
- 江呈岸岸秋:揭示江水和岸边的秋天景色,营造出一种季节的氛围。
- 清流堪数石:强调河水的清澈,可以数到水底的石头,象征清澈透明。
- 浅涉不须舟:表达出水深不需舟船,体现出与自然亲密的状态。
- 野菊知何喜:展现野菊在风中摇曳,体现自然的生命力。
- 迎风舞未休:描述菊花在风中舞动的生动场景。
- 归涂愁欲暮:表达归途上的愁绪,暗含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未暮我何愁:反问,尽管黄昏未至,心中却无忧愁,表现出一种豁达的心态。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心境,构建出一种和谐的意境。
- 拟人:将野菊描绘成“知何喜”,赋予其生命情感。
- 对仗:如“归涂愁欲暮,未暮我何愁”,形成对称,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江边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豁达态度,以及在黄昏时分的淡然情感。诗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和谐结合,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波:象征流动与变化,代表了时间的推移。
- 江:象征生命的旅程,流淌不息。
- 秋:代表成熟与收获,同时也隐含着时间的流逝。
- 清流:象征纯净与透明,体现自然之美。
- 野菊:象征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表现出生命的顽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波走痕痕日”描写了什么? A. 波浪的颜色
B. 波浪的运动与光影
C. 波浪的声音 -
诗中“未暮我何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焦虑
B. 对生活的豁达
C. 对故乡的思念 -
诗中“迎风舞未休”中的“舞”是指: A. 舞蹈
B. 摇曳
C. 吹奏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秋夕》(杜牧)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过刘村江》与王之涣的《登高》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诗作。两者都体现了对秋天的感受,但杨万里更倾向于展现一种随和的心态,而王之涣则更多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思索。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杨万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