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前一夕》

时间: 2024-12-29 19:55:55

春忽明朝是,冬将半夜非。

年华只不住,客子未能归。

微霰疏还客,寒檐滴又稀。

捻须真浪苦,呵笔更成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立春前一夕
杨万里 〔宋代〕
春忽明朝是,冬将半夜非。
年华只不住,客子未能归。
微霰疏还客,寒檐滴又稀。
捻须真浪苦,呵笔更成挥。

白话文翻译

春天明天就要来了,而冬天却还在半夜。时光匆匆流逝,身在异乡的游子却仍未能归家。细小的霰雪稀疏地飘落,寒冷的屋檐上滴水声也变得稀疏。捻着胡须,真是感叹无奈,握着笔又开始挥洒不已。

注释

字词注释

  • 春忽明朝是:春天突然就要到来了。
  • 冬将半夜非:冬天还在半夜,意指寒冷未去。
  • 年华只不住:时光如流水般不待人。
  • 客子未能归:身在外地的游子尚未能够回家。
  • 微霰疏还客:细小的霰雪依然飘落。
  • 寒檐滴又稀:寒冷的屋檐上滴水声变得稀少。
  • 捻须真浪苦:捻着胡须,感到万般无奈。
  • 呵笔更成挥:握着笔继续写作,似有无尽的情感。

典故解析
“客子”在古诗中常用来指代远行的人,表达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此诗虽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游子在春寒料峭时节对归乡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与朱熹等人齐名,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常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立春前夕,正值春寒之际,诗人身处异乡,感受到冬去春来之间的交替,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光阴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立春前一夕》是一首表达游子思乡情怀的诗。开篇便引入春天的来临,给人一种期待的感觉。诗中描绘了春天与冬天之间的细腻变化,尤其是“春忽明朝是,冬将半夜非”一联,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交替,给人以深刻的时间感。接着,诗人通过“年华只不住,客子未能归”表达了对流逝时光的无奈与对故乡的思念,游子虽然心中向往,却仍无法归去,令人倍感惆怅。“微霰疏还客,寒檐滴又稀”则用细腻的自然景象传达出诗人的孤寂心情,霰雪的飘落和屋檐的滴水声,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寒冷的孤独。“捻须真浪苦,呵笔更成挥”则是诗人在思乡情绪中的自省,他通过写作来抒发内心的感慨,尽管苦涩,却也流露出一种坚持与执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忽明朝是:春天的气息即将到来,给人以新生的希望。
  • 冬将半夜非:冬天依旧如夜般寒冷,反衬出春天的迟来。
  • 年华只不住:时间飞逝,无情地流逝。
  • 客子未能归:游子因各种原因无法回到故乡,表达了一种无奈与惆怅。
  • 微霰疏还客:细小的霰雪依然在飘落,象征着寒冷与孤独。
  • 寒檐滴又稀:滴水声稀疏,暗示着春天的到来和冬天的离去。
  • 捻须真浪苦:捻着胡须,感叹人生的苦涩。
  • 呵笔更成挥:通过写作抒发情感,尽管无奈,却仍继续表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与冬天的交替比作时间的流逝,生动形象。
  • 拟人:将时间和季节赋予情感,使读者更易产生共鸣。
  • 对仗:如“寒檐滴又稀”与“微霰疏还客”,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冬交替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命流逝的无奈,反映了游子在外的孤独与对归家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希望与新的开始。
  • :象征寒冷与孤独。
  • 客子:代表游子,承载着思乡之情。
  • 微霰:细小的霰雪,象征孤寂。
  • 寒檐:表现出寒冷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春”象征什么?
    A. 冷酷
    B. 希望
    C. 孤独
    D. 忧伤

  2. “年华只不住”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愤怒
    C. 无奈
    D. 爱情

  3. 诗人身处何种环境?
    A. 故乡
    B. 农田
    C. 异乡
    D. 山林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表达了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月夜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立春前一夕》与王维的《送别》:前者侧重于季节变换中的孤独,后者则表现了友人离别的惆怅。两者都在情感上展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集》
  • 《古诗词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