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阎求仁虚乐亭》

时间: 2024-09-19 21:20:58

长官平昔嗜林丘,僧与开亭待胜游。

修竹回环扶碧瓦,小池方折转清流。

春深鶗鴃催诗句,夜静蟾蜍入酒舟。

只恐政成留不得,县人空此忆韦游。

意思解释

题阎求仁虚乐亭

作者: 秦观 〔宋代〕

原文展示: 长官平昔嗜林丘,僧与开亭待胜游。
修竹回环扶碧瓦,小池方折转清流。
春深鶗鴃催诗句,夜静蟾蜍入酒舟。
只恐政成留不得,县人空此忆韦游。

白话文翻译:

长官一向喜欢山林,和尚在这里建亭子等着游人来。
修长的竹子环绕着碧绿色的屋顶,小池塘的水流清澈而蜿蜒。
春天深了,黄鹂鸟催促着我写诗;夜静时,蟾蜍跳进酒舟里。
只怕政务成就后留不住人,县里的人只能空怀对韦春游的追忆。

注释:

  • 长官:指地方官员,通常是指负责地方事务的官职。
  • :喜好,热爱。
  • 林丘:山林丘陵,指自然风光。
  • 修竹:高大而挺拔的竹子。
  • 碧瓦:青绿色的瓦片,形容亭子屋顶的颜色。
  • 鶗鴃:一种鸟,春天的象征,常用来催促春意和写诗。
  • 蟾蜍:青蛙,一种常见的两栖动物,夜晚常常叫唤。
  • 政成:政务完成,指官员的工作或政绩得以实现。
  • 韦游:指韦应物,著名诗人,常作为游山玩水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词人,晚号“淮海居士”。其词风雅致,情感细腻,擅长描写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秦观晚年,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相聚的期待,同时也流露出一丝对政务繁忙的无奈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题阎求仁虚乐亭》是一首描绘山林美景及人文情感的诗作。秦观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春日场景,修竹与碧瓦的搭配,仿佛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幽静而清新的环境。诗中提及的“鶗鴃”和“蟾蜍”则使得春天的气息更为浓厚,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的和谐与诗人的创作灵感。

然而,在这幅美景之下,诗人却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思考与无奈。诗的最后一句“只恐政成留不得,县人空此忆韦游”道出了秦观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与对游乐生活的怀念。通过对比,诗人似乎在反思官场与自然、权力与自由之间的矛盾。在愉悦的自然风光背后,隐含着对人生短暂、时光流逝的感慨,十分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官平昔嗜林丘:开篇点明长官的性情,喜爱自然山林。
  • 僧与开亭待胜游:和尚建亭子,等待游人光临,暗示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修竹回环扶碧瓦:描绘亭子周围的环境,竹子环绕,碧瓦相映,意境清幽。
  • 小池方折转清流:小池塘水流蜿蜒,生动展示了自然的灵动。
  • 春深鶗鴃催诗句:春意深厚,鸟鸣唤醒诗人的创作灵感。
  • 夜静蟾蜍入酒舟:夜晚安静,蟾蜍的声音与酒舟的意象,增添了诗的情趣。
  • 只恐政成留不得:反映对政务的忧虑,担心美好时光无法长存。
  • 县人空此忆韦游:最后一句则表达了对往昔游乐时光的追忆和惋惜。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创造出和谐的音韵和意境。例如“修竹回环”与“小池方折转”构成了美丽的景象,形成了对称和谐的效果。同时,诗中多处使用动词和形容词,使得诗句更具活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于官场生活的反思,传达了一种对自由、宁静生活的渴望,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对友人交往的珍视。

意象分析:

  • 修竹:象征高洁、坚韧的品格。
  • 碧瓦:代表着生活的清新与雅致。
  • 春深:象征生机与希望。
  • 蟾蜍:在诗中象征生命的延续与夜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长官”指的是哪个角色?

    • A. 地方官员
    • B. 僧人
    • C. 游人
    • D. 诗人
  2. 诗中“春深鶗鴃催诗句”中的“鶗鴃”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鱼
    • B. 一种鸟
    • C. 一种花
    • D. 一种树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追忆?

    • A. 对自然的怀念
    • B. 对政务的反思
    • C. 对韦应物的游乐时光
    • D. 对官场生涯的满足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秦观与苏轼在自然描写上均有独到之处,但秦观更偏重于细腻的情感表达,而苏轼则更强调大气磅礴的气势。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宋代诗词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名家解析》
  • 《秦观诗词选》

以上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题阎求仁虚乐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