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鱼》

时间: 2025-01-19 19:51:37

佛宫琢琳琅,悬鱼警群聪。

缓扣集方袍,急拊趋百工。

虽无笋虚器,自协徵与宫。

犁然当人心,邈有炎氏风。

山泉自疏数,佩玉相玲珑。

朝昏间锺鼓,清响传无穷。

惟有宝陀山,於音获圆通。

一闻如得解,石巩亦投弓。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鱼
作者:秦观〔宋代〕

佛宫琢琳琅,悬鱼警群聪。
缓扣集方袍,急拊趋百工。
虽无笋虚器,自协徵与宫。
犁然当人心,邈有炎氏风。
山泉自疏数,佩玉相玲珑。
朝昏间锺鼓,清响传无穷。
惟有宝陀山,於音获圆通。
一闻如得解,石巩亦投弓。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佛教宫殿的华丽,悬挂的石鱼如同警示,提醒着众人。慢慢地敲击着集体的袍服,紧急地催促着工匠们的工作。虽然没有竹笋般的空虚器皿,却能自如地调和音乐与宫廷的和谐。犁然间触动人心,遥远的地方传来炎氏的风声。山泉流淌得稀疏而有序,佩戴的玉器发出玲珑的声响。无论是早晨还是黄昏,钟声和鼓声的清响不断传递,给人无尽的享受。唯有宝陀山,才能在音响中获得圆满的交流。一旦听到,就仿佛得到了启示,石鱼也随之飞跃而起。

注释

  1. 佛宫:指佛教寺庙,象征着庄严和神圣。
  2. 琢琳琅:形容雕刻精美,琳琅满目。
  3. 悬鱼:象征警示,可能指代有警觉之意。
  4. 百工:指众多的工匠。
  5. 炎氏风:炎帝的风,可能暗指古代的文化或礼仪。
  6. 佩玉:佩戴的玉器,象征高贵和美好。
  7. 宝陀山: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山,代表着音乐的源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宋代著名词人,擅长词作,以清丽秀雅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风格细腻而优美。

创作背景

《石鱼》创作于秦观晚年的时期,彼时的社会背景复杂,政治动荡,而诗中则反映出对艺术和文化的追求,以及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石鱼》是一首充满韵律美与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中通过形象的描写,构建了一个既富有宗教色彩又充满艺术气息的场景。开头提到的“佛宫琢琳琅”,让人联想到佛教的庄严与华美,接着“悬鱼警群聪”更是巧妙地将警觉与智慧联系在一起,暗示了艺术在生活中的启示作用。

诗的中间部分,诗人通过“缓扣集方袍”和“急拊趋百工”对比,展现了生活的节奏与工匠们的努力。尽管诗中提到“虽无笋虚器”,却强调了内在的和谐与共鸣,显示出艺术创作的深度与丰富。

最后几句以“宝陀山”作为象征,表达了对音乐与艺术的追求,强调了心灵与自然的共鸣。在时间的流逝中,声音传递着无限的情感与思考,给人以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佛宫琢琳琅:描绘佛教寺庙的华美,象征着神圣。
  2. 悬鱼警群聪:鱼的悬挂象征警示,提醒众人保持警觉。
  3. 缓扣集方袍:慢慢敲打,营造集体的节奏感。
  4. 急拊趋百工:急促的节奏催促工匠工作,表现生活的紧迫感。
  5. 虽无笋虚器:尽管没有竹笋般的空虚器皿,暗示艺术的实质。
  6. 自协徵与宫:音乐的和谐与宫廷的结合,表现出艺术的协调。
  7. 犁然当人心:触动人心的感受,表现对人性的思索。
  8. 邈有炎氏风:遥远的文化传承,表示对传统的敬仰。
  9. 山泉自疏数:山泉的流动,象征自然的秩序与美。
  10. 佩玉相玲珑:佩玉的声音,象征高贵与雅致。
  11. 朝昏间锺鼓:钟鼓声的持续,体现时间的流逝与音韵的美。
  12. 清响传无穷:清脆的声音传递着无尽的情感与思想。
  13. 惟有宝陀山:强调宝陀山在音响中的重要性。
  14. 於音获圆通:在音响中获得的圆满,表现对艺术的追求。
  15. 一闻如得解:一旦听到,便有了深刻的领悟。
  16. 石巩亦投弓:象征着突破与飞跃,表现出内心的解放。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悬鱼”来比喻警示,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中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山泉与佩玉被赋予了人的特质,增加了诗的情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着对佛教艺术的赞美与内心的思索,表现了对生活与艺术的热爱,以及对心灵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佛宫:象征宗教的庄严与神圣。
  2. 悬鱼:象征警觉与智慧。
  3. 百工:代表工匠的努力与辛勤。
  4. 宝陀山:象征音乐的源泉与精神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悬鱼”象征什么? A. 美丽
    B. 警觉
    C. 和谐
    D. 努力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宝陀山”代表着__

  3.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对工匠努力的赞美。 (对/错)

答案

  1. B
  2. 音乐的源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 vs 秦观:两位诗人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李白的豪放与秦观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但两者都在作品中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